蹄踏过广袤草原,一路追亡逐北,直抵擒狐山。
朱棣下令,于巨大山岩之上,镌刻铭文,宣示大明武功:
“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穷荒,万世太平!”
……
然而,战争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
草原部族的韧性超乎想象。
起复,北伐;复燃,再北伐;短暂臣服后的背叛,依旧是北伐。
接下来的数年间,连绵不绝的战争如同车轮般碾过漠北大地。
整个草原,几乎被犁庭扫穴不止一遍。
但不知是否真如传言所说,中原龙脉破碎,气运流失,导致北方蛮夷气数未尽。
这些草原部落仿佛野草一般,杀之不绝,烧之不尽,春风一吹,便又再度滋生。
朱棣数次亲征,倾尽国力,战果辉煌,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北方威胁。
“杀不尽,也要杀!”
朱棣的眼神冰冷而坚定,里面燃烧着偏执的火焰。
“朕这一代能做完的事,绝不留给子孙后代!”
这是朱棣的信念,是他作为铁血帝王的担当,也是他近乎残酷的执着。
他要用自己的铁腕,为大明打下一个真正万世无忧的基业。
......
永乐二十二年。
宿命的轮回似乎悄然降临。
朱棣发动第五次漠北远征,这位一生都在征战中的铁血帝王,最终却未能回到他亲手营建的北京城。
他于归途中,在榆木川,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溘然长逝。
一代雄主的落幕,也让漠北那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暂时停止了杀戮的轮回。
但也给草原各部族,留下来一段宝贵的喘息之机。
……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
仁宗朱高炽继位,他一改永乐朝的刚猛,力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然而,这位仁厚的君主在位不足一年,便猝然驾崩。
随后,其子宣宗朱瞻基继位,虽有“仁宣之治”的美誉,试图延续休养生息的国策,但也同样英年早逝,反噬驾崩。
或许,这本就是大明王朝斩尽龙脉所必须承担的反噬与劫数。
再加上永乐年间的赫赫武功,北伐的巨大消耗,迁都北京的庞大工程……这一切,都如同饮鸩止渴,更是极大地损耗了大明的国运根基。
大明王朝,终究不可避免地开始显露疲态,再也无力像永乐大帝那般,对北方形成绝对压制。
而与此同时,北方的漠北部落,尤其是在也先领导下的瓦剌部,却在悄无声息间舔舐伤口,积蓄力量,如同潜伏的饿狼,再次将贪婪目光投向了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