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王朝1627

关灯
护眼
第126章 离京一百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旦用之不慎,也会成为另一个‘张居正’。”

    他说完,猛然站起,走到御屏前,凝视着上面悬挂的地图??那是卢象升亲手绘制的九边防务图,红线纵横,标注详尽,连每一座烽燧的位置都精确到步。这是去年冬日,卢象升派人快马加鞭送来的礼物,附信只有一句:“愿陛下常观此图,知边事之艰。”

    崇祯伸手抚过图上“宣府”二字,指尖微微颤抖。

    “传旨。”他突然转身,“明日朕亲往正阳门迎候卢象升。百官随行,不得缺席。”

    王承恩大惊:“陛下!此举逾制!天子岂有出城迎臣之理?况且正阳门乃京师南大门,象征国体尊严,若为此破例……恐惹物议!”

    “朕意已决。”崇祯断然道,“卢象升非寻常臣子。他为国家守边十年,寒暑不辍,战马死于阵前者七匹,亲兵殉难者逾百人。朕若端坐宫中,待其跪拜叩首,何以慰忠魂?何以励天下?”

    王承恩再不敢劝,只得领旨退下。

    次日清晨,天尚未亮,正阳门外已是人头攒动。文武百官皆着朝服,列队等候。温体仁站在前列,面色阴沉。他昨夜得知皇帝要亲自出迎,震惊之余急忙召集心腹商议对策,却始终想不出应对之策。卢象升若得圣眷,他这个首辅位置恐怕难以久安。

    辰时三刻,远处尘土飞扬,一队骑兵缓缓而来。为首者身穿青布直裰,外罩一件旧铁甲,腰悬长剑,面容清瘦,颧骨高耸,正是卢象升。他并未乘轿,而是骑着一匹枣红马,身后仅数十亲兵,人人衣甲残破,却步伐整齐,气势凛然。

    城门前一片寂静。

    忽然,鼓乐齐鸣,宫门大开。崇祯帝身着明黄衮龙袍,在仪仗簇拥下列队而出。百官震惊,纷纷跪地叩首。唯有卢象升勒马停步,翻身下鞍,疾步行至御前,双膝跪地,声音洪亮:

    “臣,宣大总督卢象升,奉诏入觐,参见陛下!”

    崇祯快步上前,亲自扶起:“卿免礼。快快请起!”

    卢象升抬头,目光与皇帝相接,二人皆是一震。崇祯看到的是满面风霜、眼神坚毅的忠臣;卢象升看到的则是两鬓微霜、眼窝深陷的孤家寡人。一瞬间,无需言语,彼此心中皆明??这江山,已到了悬崖边缘。

    “卢卿一路辛苦。”崇祯拉着他的手,声音哽咽,“朕常览卿所奏边情,每每彻夜难眠。今日得见真人,方知卿之艰辛,远胜纸上所书。”

    卢象升眼眶微红:“陛下忧劳天下,臣虽远在边陲,亦感同身受。然国势虽危,尚有可为。只要君臣同心,整饬吏治,练兵足食,驱除盗贼,恢复河山,并非难事!”

    此言一出,四周百官无不侧目。温体仁冷笑暗生:好一个“君臣同心”,分明是挟功自重,意图染指中枢!

    崇祯却大喜,当即宣布:“传旨:卢象升加太子少保衔,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京营戎政,提调团营事务,节制五军都督府各营兵马!”

    此令一出,全场哗然。兵部尚书乃六部要职,掌全国军政,历来由内阁推举、皇帝钦定。而“总督京营戎政”更是实权在握,意味着卢象升将直接掌控京师三大营近十万官兵。此等重权,竟一夜间集于一人之身,前所未有!

    温体仁脸色铁青,几乎站立不稳。他深知,自己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权力网络,或将毁于一旦。

    仪式结束后,崇祯邀卢象升入宫赐宴。席间,君臣畅谈国事,直至黄昏。卢象升直言不讳,痛陈时弊:

    “陛下,今日之患,不在外而在内。流寇之所以屡剿不灭,因其根源在于民穷;民之所以穷,因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