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宣化战役更加胶着,草原草茂牛羊肥,北狄的兵力似乎很是强大,杨翊骅很焦躁。虽然宣化在十日前已经夺回,但是北狄丝毫没有退兵的意思。每日围着宣化进行骚扰。
原来十八万兵陈兵宣怀之间,打的是攻战。拿下宣府后,由攻转守,本应该是大庆的优势。即便怀来宣化都要加以防守,只要步步为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且更让杨翊骅烦躁的是,攻打宣化之前,皇帝来的旨意都是鼓励和赞扬。拿下宣化后,更是大大封赏。
但,自此之后,皇帝等了五天,没等到击退北狄兵马的消息,此后基本就是每日一旨,每次都是申斥,斥责杨翊骅畏难不前,要求他尽快击败北狄。到昨天已经是第五封圣旨了。这样久而久之军心也会动摇。
打仗最怕后方不信任,一旦不信任,在外的将领就会难免多想,也会焦躁不安。杨翊骅回想起隆裕朝,老国公爷领兵时,隆裕皇帝从无远程指挥的旨意,只有源源不断地物资,不由又叹了一口气。
「报!大将军,天使已经到了营前一里地,请大将军摆仪仗接旨。」一个传令兵前来传令兵。
「陛下到底什麽意思?」杨翊骝的脾气比他哥哥还大。
「恐怕陛下也有为难之处。」杨翊骅可以自己腹诽皇帝,却不能让自己的弟弟陷入不忠之境。
一会,便看到了司礼监随堂太监杜明和一个穿着头戴三梁冠,身穿赤罗朝服,蔽膝上绣着鸂鶒,素银革带,佩练鹊纹绶的监察御史一起前来。杨翊骅心里咯噔了一下,和杨翊骝对视一眼。
只听杜明高声道:「征虏大将军襄城伯杨翊骅接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征虏大将军杨翊骅听旨!朕闻王师已克宣化府,北狄贼寇正值人困马乏丶士气疲敝之时,此乃犁庭扫穴丶一鼓歼敌之良机!然闻卿顿兵不进丶迟疑不前,究竟为何?大军在外,日费粮草军需甚巨,若长此迁延,莫非欲拥兵自重耶?
朕今特遣都察院御史方升为监军,即日起赴军前整肃军纪。着卿速速筹措作战方略,克期进兵,务必尽速击溃北狄,早奏凯歌丶班师回朝。
卿深受国恩,朕素寄厚望于卿,切勿辜负朕之期许,勿使忠勇将士空耗于疆场,勿令社稷安危悬于迟滞!若再迁延贻误,国法俱在,卿其慎之!
钦此。
绍绪三年五月初三。」
「大将军,接旨吧,」杜明看杨翊骅听完圣旨久久扶在地上不起身,便提醒了一句。
「臣……臣接旨。」杨翊骅颤抖着手,从杜明手上接过了明黄的圣旨,然后起身。
「大将军,」只见一个中年人上前一步对杨翊骅拱手,「在下方升。」
「方大人鞍马劳顿,请帐中坐。杜公公请帐中喝茶。」
「茶就不喝了,杂家就回宫复命了。」杜明知道这封旨意对于杨翊骅意味着什麽,便不想趟这个浑水,反正骑马回怀来,也不过一个多时辰,到了怀来自有接待,何必在此看着杨翊骅和方升之间的尴尬。
杨翊骅就恭送了天使,然后和方升一起到了中军大帐。
「方大人前来,可有带陛下的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