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同我仰春

关灯
护眼
第一一七章 心有不甘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人时都叫他邓夫子。

    一开始邓修翼还纠正,后来实在纠不过来,十几岁正是顽皮的时候。所以没人时,邓修翼便随了他们,只是千叮万嘱不能人前说,小内监们自然应下。

    「应秋进步也很大,我很高兴。」

    曹应秋是三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此时尚不擅言辞,只咧嘴笑。

    「剩下的,虽然没有拿到前三,但是都完成了,很好。学无止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需日日精进,终有大成。大成不问早晚,只问每日三省,可有进步。你们可明白?」

    「明白!」小内监都高声回答。

    邓修翼点点头,随后道,「你们自行安排吧,看书练字亦可,只不许出这内书堂。过了午膳,便回各处当值。」

    小内监便一哄而散,各自去书房捡书看去了。邓修翼看着他们,想着,苏苏也只十一岁。

    ……

    六月初五日,李云苏到了淮安,接到李云茹的信,她依然坚持要进宫。李云苏叹了一口气,便对李仁说:「去寻两个小丫头,一个和二姐一般大,一个和我一般大。在山东各处晃悠,不怕被人看见。但要注意安全,莫入虎口。」李仁领命而去。

    ……

    六月十三日,太子到了苏州。

    苏州府的富庶,堪称天下翘楚。其赋税冠绝寰宇,隆裕年间年输税粮达二百八十多万石,若全国总量为十,则苏州一府便占其一,时人惊叹「苏松税赋甲天下,苏州尤甲苏松」。大运河畔的浒墅关,年征关税亦占全国户部关税总额的十分之一,白银流通量更占全国三成,钱庄票号林立,素有「天下银根在姑苏」之称。

    苏州百业兴盛,尤以丝绸业为冠。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昼夜不息,南京云锦丶杭州杭罗皆仰仗苏丝供应。城内处处可见高鼻深目碧眼红发之人,太子初见竟以为见到了罗刹鬼。

    苏州知府况亦鼎慢慢解释,太子才知这些人等竟和在淮安的新罗人一般,来自海外佛郎机。他们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苏州丝绸和瓷器,他们云「苏州丝绸若停供三年,领主将无新衣可着」。

    阊门至枫桥一带商铺六千馀家,丝绸丶棉布丶玉器丶书籍汇聚成市,盛泽镇更以「日出万匹」的丝绸业闻名,白龙桥石刻「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正是其盛况。

    苏作玉雕丶缂丝丶摺扇等工艺精湛,成为宫中处处可见贡品。而今太子亲眼见到其生产工艺。

    更为难得的是,如是物欲横流金银满地之处,文化教育亦极为昌盛。

    自大庆建国来百年,苏州一府出进士三百馀人,更有状元,国朝人才唯苏州可与河东一抗。

    说来乙丑科状元王政当算半个苏州人,其本家在高邮,求学苏州。而榜眼陆寄望乃苏州府边上松江府人氏,探花潘砚舟乃苏州府沙溪人氏。

    此盛况被人称为一榜三苏松。

    苏州城内城外园林遍布,沧浪之水丶梧竹幽居丶荷风西面丶留客待雨,更有千年北寺塔昭然四顾。

    太子抬眼看向站在他面前的苏州知府况亦鼎,此人乃湖广襄阳人氏,任苏州知府已近十五年,真乃奇事。

    「况大人,在此苏州府已任十三年之久矣,缘何不谋个升迁之路?」

    「回殿下,微臣已然熟悉这苏州府,迁与不迁尽已淡然。但得能为陛下牧一方,亦是尽忠职守。」

    「这苏州府土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