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低下头,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这些细节都特别好,” 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真实的生活才最打动人,我想把这些都写进书里。”
中午,张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还邀请了李爷爷和陈老板一起。苏曼尝了一口张婶做的糖醋排骨,忍不住称赞:“张婶,您的手艺也太好了吧!这排骨比我妈妈做的还好吃。”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常来,我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饭桌上,苏曼跟大家聊起自己的写作经历,还问了很多关于银杏巷的故事。李爷爷给她讲了老银杏树的传说,说这棵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银杏巷的变迁;陈老板跟她聊起巷里的趣事,说有一次孩子们在巷里放风筝,风筝挂在了老槐树上,还是他搬着梯子爬上去取下来的;张婶则跟她聊起巷里的邻居,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
苏曼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笔一直没停过。“你们的故事太珍贵了,” 她感慨道,“现在很多地方都失去了这种人情味,而银杏巷还保留着,这太难得了。”
下午,林夕和晨光带着苏曼去了美术馆。此时《银杏巷四季》系列画作还在美术馆的常设展区展出,不少观众正围在画前讨论。苏曼走到画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里的细节拍照。
“你看这幅《银杏巷之春》,” 苏曼指着画里的炊烟,对林夕说,“你把炊烟画得特别柔和,好像能让人闻到饭菜的香味。还有这棵柳树,枝条的弧度特别自然,一看就是观察了很久。”
林夕笑着说:“其实我每天都会在巷里观察这些细节,比如春天柳枝抽芽的样子,夏天老槐树的影子,秋天银杏叶飘落的轨迹,冬天雪花落在红灯笼上的样子。这些细节虽然平凡,但都是生活里最真实的样子。”
晨光在一旁补充道:“她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会在同一个地方待上一整天。有一次为了画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玩耍的场景,她在树下蹲了好几天,把孩子们的动作、表情都记在本子上。”
苏曼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致观察。” 她抬起头,对林夕说:“你的画里藏着你对银杏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骗不了人的,所以才能打动这么多人。”
从美术馆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张婶家的院子里传来了收音机里的戏曲声,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围了几个下棋的老人,孩子们在巷里追逐打闹,整个巷子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苏曼停下脚步,拿出手机,对着巷里的景象拍了张照片:“我要把这张照片当成手机壁纸,每次看到都能想起银杏巷的夜晚。” 她顿了顿,又说:“明天我想早点起,去看看银杏巷的清晨,听说张婶早上会煮豆浆,我想尝尝。”
“没问题,” 林夕笑着说,“明天我叫你一起,咱们去张婶家喝热豆浆,还能看看巷里的晨雾,特别美。”
第二天一早,林夕和晨光准时来到苏曼住的民宿门口。苏曼已经收拾好了,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相机,脸上满是期待。三人一起往张婶家走,此时巷里还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晨雾,老槐树的影子在雾中若隐若现,张婶家的烟囱里冒出了浅白的炊烟,偶尔能听到几声鸡鸣,整个巷子都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太美了,” 苏曼忍不住感叹,“这种晨雾里的银杏巷,比画里还要好看。” 她一边走,一边用相机拍下眼前的景象,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