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到了张婶家,张婶已经把豆浆煮好了,还做了一些刚出锅的油条。“快坐,快坐,” 张婶热情地招呼他们,“豆浆还热着,油条刚炸好,赶紧尝尝。”
苏曼喝了一口热豆浆,又咬了一口油条,满足地说:“这才是清晨该有的味道,比我在城里吃的早餐好吃多了。”
吃过早餐,林夕带着苏曼去了自己的画室。画室里挂满了她的画稿,有银杏巷的四季景色,有巷里邻居的肖像,还有一些没完成的素描。苏曼走到画稿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稿上的细节提问。
“这幅画里的孩子,是巷里的豆豆吧?” 苏曼指着一幅素描,对林夕说,“我昨天见过他,他还跟我分享了他做的银杏叶书签。”
林夕点点头:“是啊,豆豆特别可爱,每次我写生的时候,他都会在旁边看着,还会给我递画笔。我觉得他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就把他画进了画里。”
苏曼在笔记本上写下:“银杏巷的孩子,是巷里最灵动的风景,他们的笑容里,藏着生活最纯粹的美好。” 她抬起头,对林夕说:“我想写一个关于银杏巷孩子的故事,你觉得怎么样?就写他们在巷里的生活,比如春天捡柳枝,夏天追蝴蝶,秋天捡银杏叶,冬天堆雪人。”
“这个想法特别好,” 林夕笑着说,“孩子们在巷里的生活特别丰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写。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素材,比如豆豆去年冬天堆雪人,把雪团的毛线帽戴在雪人头上,结果雪团生气了,一整天都不理他。”
苏曼听了,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故事太可爱了,一定要写进书里。”
接下来的几天,苏曼每天都会在巷里逛,和邻居们聊天,收集写作素材。她会跟着张婶去巷尾的菜园摘菜,听张婶讲种菜的技巧;会坐在李爷爷的院子里,看李爷爷写毛笔字,听李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会在陈老板的杂货店里帮忙,听陈老板讲巷里的趣事;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在巷里玩耍,陪他们捡银杏叶、放风筝。
林夕和晨光也经常陪着苏曼,有时候会带她去一些巷里的隐秘角落,比如巷尾的小溪,夏天的时候溪水清澈,孩子们会在那里捉小鱼;比如老槐树下的石桌,秋天的时候,大家会在那里晒银杏叶;比如李爷爷家的屋顶,冬天的时候,能看到整个银杏巷的雪景。
苏曼对这些地方格外感兴趣,每次都会拿出相机拍照,还会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这些地方虽然不起眼,但都藏着银杏巷的故事,” 她说,“我想把这些都写进书里,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银杏巷。”
有一天下午,巷里突然下起了大雨。苏曼正在陈老板的杂货店里躲雨,看到张婶冒雨往巷尾跑,连忙问陈老板:“张婶这是去干什么啊?这么大的雨,太危险了。”
陈老板叹了口气,说:“巷尾的王爷爷身体不好,儿女都在外地,张婶怕他下雨天不方便,每次下雨都会去看看他,给她送些吃的。”
苏曼听了,心里很感动,连忙拿起伞,对陈老板说:“我跟张婶一起去,说不定能帮上忙。”
她跟着张婶来到王爷爷家,只见王爷爷正坐在门口,看着外面的雨发愁。张婶连忙走过去,把手里的菜递给王爷爷:“王大哥,我给你送了些菜和馒头,你这几天就别出门了,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说。”
王爷爷感动地说:“小张啊,真是太谢谢你了,每次下雨你都来看我,比我儿女还贴心。”
苏曼在一旁看着,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这一幕。她在笔记本上写下:“银杏巷的温暖,藏在邻里之间的互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