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海的金色殿宇中,孕育出了一座石像,赫然就是陈恪自己的模样,这表明文宫生庙,为官地方,造福百姓,可接收世间百姓的香火,教书育人,得桃李之情,反哺一身文气。
跻身生庙者,可称国士,有资格担任朝堂正三品大员,或出任大炎镇守使,掌一州大权。
正当陆鸣渊以为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
又是一道刺眼金光落下,注入陈恪体内。
境界骤然攀升至第十境,大贤。
冥冥之中,文气汇聚,诞生了一个金灿的儒道真言,没入陈恪体内。
陆鸣渊看的仔细,与齐暮雪朝夕相处,对儒道也有基本认识,当即明白,那是因为陈恪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儒道本命字——“心”。
创立自己的学说,凝聚本命字,若广为流传,可开宗立派。
十境大贤,本命字不碎,法身不灭。
同时,踏入第十境,可在各大王朝登堂拜相,位于天子左右。
直到此刻。
金芒才黯淡下去。
陆鸣渊思忖暗道。
不是心学不够厉害,而是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识。
如今心学刚刚诞生,就已经展现出如此气象,假以时日,心学散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那影响力还要再上几个台阶。
陆鸣渊不敢想象,一个完全体系的心学,将会有多恐怖?
说是立地成圣,也不为过。
想到这,陆鸣渊不禁开始羡慕陈恪这种顿悟类型的天才。
儒道和练气士体系,修行速度,全靠个人悟性和天赋,尤其是儒道,这一点更为明显。
只要有足够的悟性,就能很快修炼到极高的境界。
武道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想要跨境飞跃,简直不可能。
当然修炼的快,同样有弊端,道心很容易出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儒道学问终究是有尽头的。
这个尽头,便是至圣先师,天地第一位圣人,仁圣。
就像练气士的尽头是道祖一样。
而武道的尽头是什么呢?
没有人知道。
哪怕是典籍之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上三品第一境,为武圣,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记录。
陈恪也是从顿悟之中,恢复了意识。
后知后觉,他看向陆鸣渊,双目炯炯有神:
“殿下,我居然顿悟出一种新的学说。”
“恭喜,不仅跻身中五品,还连破三境,跻身大贤,今后在大炎之中,没有人敢看不起你。”陆鸣渊朝陈恪笑道。
陈恪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