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傍晚,郑昊在家里准备了一下。母亲给他炒了半斤花生米,用报纸包好。父亲还特意提醒他:“到了那,话不要说太多,多听少说。“
“知道了,爸。“
傍晚时分,西山的夕阳把整个村子染成金黄色。郑昊换了件相对新点的蓝布衫,拿着花生米和两瓶酒,先去接赵晓兰。
赵晓兰今天也特意打扮了一番,虽说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但头发梳得格外整齐,用个蓝色的发卡别在耳后,走在夕阳里,倒是有几分书卷气。
“你说这些知青们聚在一起能干啥?“赵晓兰边走边问。
“估计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吧。“郑昊看了她一眼,“这么久都没见到父母,心里肯定憋得慌。“
知青点在村西头,是三间连在一起的土坯房,屋顶盖着黑瓦,院子里用石头垒了个简陋的围墙。郑昊还没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说话声。
“郑师傅肯定说话算数,我们要相信他!。“
推开院门,郑昊看见院子里坐着七八个年轻人,男男女女都有,围着一张用门板搭成的简易桌子。桌上摆着几个粗瓷大碗,一个黑乎乎的铁皮茶壶,几双竹筷子歪歪斜斜地插在一个空罐头瓶里。
屋子里点着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来,把院子照得影影绰绰。这些知青的脸上都带着期待,看见郑昊和赵晓兰进来,齐刷刷地站起身。
“郑师傅,赵老师!“王家祥赶紧迎上来,“快请坐,快请坐!“
郑昊环视一圈,这些知青年纪都不大,最大的也就二十四五岁,最小的看着只有十八九。男的都是清一色的蓝色或灰色中山装,女的穿着朴素的衬衫和蓝色裤子,头发都梳得很简单。
“王同志,这都是你们点上的?“赵晓兰好奇地问。
“对,我们这儿一共十二个人,今天来了八个。“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接话,“我叫赵顺,上海来的。
一圈介绍下来,郑昊发现这些知青来自北京的、上海的、长春的,五湖四海。
“郑师傅,赵老师,你们先坐。“一个叫陈薇的女知青招呼着,“我们准备了点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
桌上的菜确实简单,一碟咸菜,一盘炒土豆丝,一盘花生米,一盆小米粥,还有几个窝窝头,虽说是盘,但跟盆也没啥区别,主打量大管饱。
在这个年代,能凑出这么一桌菜已经不容易了。
“太客气了,咋还准备这么多。“赵晓兰有些不好意思。
“应该的,应该的。“王忙着给两人盛粥,“郑师傅,听说你前些天在县里露了一手,连县农机厂的师傅们都佩服得不行?“
“哪有那么夸张。“郑昊摆摆手,“就是修修机器而已。“
“那可不是一般的修机器!“赵顺推了推眼镜,显然消息很灵通,“我听县里的朋友说,你现场制作轴承,精度达到了毫米级,这在咱们这儿可是头一回见。“
其他知青听了,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郑昊。在这个年代,技术工人是很受尊敬的,更别说是这种高水平的技术。
“对了,郑师傅,你是哪儿学的这手艺?“一个叫李大伟的知青好奇地问。
“之前在红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