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厂的时候跟师傅学的,平时自己也琢磨。“郑昊不能说自己是重生的,只能这么解释。
“真厉害!“陈震感叹,“我们在城里的时候,也见过技术工人,但像你这样年轻就有这么高水平的,真是少见。“
聊了一会,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赵顺忽然提议:“要不咱们搞个小活动?我听说赵老师学问好,不如咱们来个知识竞赛,活跃活跃气氛?“
赵晓兰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个小学老师,哪有啥大学问。“
“别谦虚,赵老师!“王家祥起哄,“村里人都说您肚子里有货,连大队书记都夸您呢。“
“就是就是,比比吧!“其他知青也跟着起哄。
郑昊看着赵晓兰有些紧张的样子,心里暗暗好笑。这丫头平时教小孩子挺有一套,但面对这些大城市来的知青,还是有些怯场。
“那...那好吧。“赵晓兰最终还是同意了。
赵顺清了清嗓子:“那我出题,咱们先来个简单的。请问,《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一共多少人?“
“一百零八个。“赵晓兰不假思索地答道。
“对!“知青们鼓掌,“赵老师厉害!再来一个,《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曹雪芹。“
“太好了!“王家祥兴奋地说,“赵老师,您的文学底子真扎实。“
郑昊听的一阵无语,后世小学生的知识竞赛,都不出这种烂大街的常识题吧。
接下来几个问题,知青轮流出题,但出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识题,赵晓兰都答得不错,知青们越发敬佩。但唯独赵顺,显然是准备存心刁难,题目越出越难。
“这道题可能难一点。“赵顺推了推眼镜,“请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哪场战争?“
赵晓兰愣了一下,这个确实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她在师范学校学的主要是国内文学,外国文学属于禁忌品,她并没有了解过。
“这个...我不太清楚。“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这道题可能难一点。“赵顺推了推眼镜,“请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哪场战争?“
赵晓兰愣了一下,这个确实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她在师范学校学的主要是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属于违禁。
“这个...我不知道。“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赵顺看了看赵晓兰失落的表情,心里有些得意,又瞥了一眼坐在旁边的郑昊。他注意到郑昊似乎心不在焉,并没有因为赵晓兰答不出来而紧张,这让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那请问,中国的第一台拖拉机,是什么时候生产出来的?“赵顺继续问道,一边说着一边故意朝赵晓兰露出一个自认为温和的笑容。
这下赵晓兰更答不出来了,她摇摇头:“这个我真不知道。“
赵顺见赵晓兰连续答不出来,觉得是时候表现一下自己了。他推了推眼镜,正准备显摆一番自己的学问,却发现郑昊依然是那副淡然的样子,好像这些问题根本没有难倒他。
“郑师傅,你好像对这些问题很了解?“赵顺忍不住把话题引向郑昊,“要不你也来试试?“
知青们面面相觑,气氛有些尴尬。赵顺丝毫没有意识到气氛的改变,脸上还是有些得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