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成功的第二天,815项目的食堂破天荒地开了一次“庆功宴”。
说是宴,其实也就是大白馒头管够,外加一盆平日里见不到荤腥的猪肉白菜炖粉条。但这对于连续熬了一个星期大夜,几乎是靠着肉包子和革命意志顶下来的攻关小组来说,不亚于满汉全席。
气氛热烈得像是过年。
刘天柱端着一个搪瓷缸子,里面泡着他自己带来的好酒,满面红光地在人群里穿梭。他不再是那个板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老师傅,倒像是个四处炫耀自家孩子考了第一名的老父亲。
“小张,来,喝一杯”刘天柱走到小张面前,缸子一举,“你们组这次是头功!用那什么……哦对,我老刘服气!”
小张脸涨得通红,赶忙站起来,端着自己的饭碗:“刘师傅,您可别这么说,都是郑组长指挥得好,我们就是跑跑腿。”
“嘿,你小子还谦虚上了。”刘天柱把缸子跟他手里的饭碗碰了一下,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功是功,过是过。以前是我老头子思想僵化,认死理。以后,郑组长指东,我老刘绝不往西。谁要是再对郑组长的方案有半点怀疑,先过我这关!”
他这话声音不小,半个食堂都听见了。钱浩和孙宇正埋头猛吃,听到这话,扒饭的动作都慢了半拍,对视一眼,脸上都有点讪讪的。前些天,他俩就是最主要的怀疑者。
郑昊端着碗,笑着走过来:“刘师傅,您再说下去,我这组长可就当不下去了,压力太大了。”
“哎,这叫什么话!”刘天柱一瞪眼,“这不叫压力,这叫动力!”
他这番话说得实在,周围的人都善意地笑了起来。一场技术上的胜利,不仅解决了难题,更彻底地融合了人心。之前那种若有若无的隔阂与猜忌,在绝对的技术实力面前,烟消云散。
李伟业总工和秦志处长坐在主桌,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老秦,你看这气氛。”李伟业夹了一筷子粉条,吃得津津有味,“这才是搞技术攻关该有的样子。有争论,有分歧,但最终能拧成一股绳。”
秦志点点头,目光落在郑昊身上:“这个郑昊,不简单啊。技术上是尖兵,管理上也是一把好手。你看他,没讲半句空话大话,就把几个不同专业、性格各异的人捏合到了一起。刘天柱这块最硬的骨头,都被他给啃下来了。”
“是啊。”李伟业放下筷子,神情严肃了些,“所以,我跟上面汇报的时候,提了一个建议。”
“什么建议?”秦志来了兴趣。
“我们的815项目,”李伟业压低了声音,“步进电机的问题只是第一关。要真正实现高精度数控,核心是控制系统,是大脑!我们现在的计算机,还是电子管和晶体管混用的大家伙,运算速度和稳定性都差得远。要想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一步到位,直接上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秦志倒吸一口凉气。这个词在当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属于高精尖的科技前沿,神秘又遥远。国内虽然有少数研究所在攻关,但离产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集成电路。”李伟业的眼神里透着一股疯狂的执着,“我知道这很难,简直是异想天开。但我们有郑昊。他能提出S曲线和微步驱动,就证明他的知识储备,远超我们想象。我们不能把他这把最锋利的尖刀,只用在解剖一只麻雀上。”
秦志沉默了。他明白李伟业的意思。S曲线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