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三十五章 芯片问题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项目的启动是热烈的,但很快,现实的冰冷就浇了所有人一头。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集成电路的短缺。

    要实现郑昊提出的总线式架构,核心是各种集成电路芯片:CPU芯片、存储器芯片、总线接口芯片等等。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少数研究所能生产一些简单的逻辑门电路,但要达到数控系统所需的运算速度和集成度,简直是痴人说梦。

    “林教授,我们现在能弄到的,最好的也就是一些晶体管和二极管,还有一些简单的TTL逻辑门。”周煜愁眉不展地对着林教授和郑昊汇报,“至于CPU芯片,存储芯片,国内根本就没有。就算能从国外搞到一些样品,也数量稀少,价格昂贵,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们批量生产的需求。”

    林教授的眉头也紧锁着。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没有芯片,再好的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郑昊看着面前的几张采购清单,上面列出的都是一些国外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型号。他当然知道这些东西国内没有,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他前世的经验告诉他,芯片制造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烧钱的工业。短期内指望国家能搞出自己的CPU,那是不现实的。

    “我们不能等。”郑昊打破了沉默,声音不大,但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既然没有现成的,那我们就自己造!”

    所有人都愣住了。自己造?这怎么可能?他们是搞数控系统的,不是搞芯片制造的。

    “郑组长,您是说……我们自己设计,然后找工厂去生产?”周煜试探性地问。

    “不,不是找工厂。”郑昊摇了摇头,“我们现在没有那个条件。我的意思是,我们先用现有的分立元件,把这些‘芯片’给搭出来!”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用分立元件搭CPU?郑组长,您这是开玩笑吧?”一位青华的青年教师忍不住发问,“一个CPU里有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和电阻电容,我们用分立元件搭出来,那得有多大?功耗得多高?速度得多慢?”

    孙宇和钱浩也面面相觑。他们是搞电路的,知道这其中的难度。用分立元件搭一个简单的加法器都够呛,更别说一个完整的CPU了。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疯狂。”郑昊看着众人怀疑的目光,脸上却带着一丝笑容,“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最好的工具,就放弃最好的设计。我们先用‘笨办法’,把CPU和存储器模块的功能给实现出来。”

    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门电路图。

    “一个与门,我们可以用两个晶体管和几个电阻搭建。一个非门,一个晶体管就行。有了与门和非门,我们就能搭建出或门、异或门,进而搭建出触发器、寄存器、加法器……”郑昊在黑板上飞快地画着,一个个复杂的逻辑单元在他的笔下变得简单清晰。

    “最终,我们可以用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分立元件,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一个简陋的‘CPU’和‘存储器’。”郑昊的眼神亮得惊人,“它的体积会很大,功耗会很高,速度会很慢。但它能跑!它能验证我们的总线架构,能验证我们的操作系统!”

    “这就像我们修自行车,没有现成的轴承,难道我们就不能用钢珠和铁圈自己磨一个吗?”刘天柱突然插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