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三十五章 芯片问题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了一句,他虽然不懂微电子,但他懂这种“土法炼钢”的韧劲。

    林教授看着郑昊,他知道这个年轻人不是在胡闹。这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是在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去实现最先进的理念。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

    “郑组长,您说得有道理。”马前德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看着郑昊画的逻辑图,脑子里飞快地计算着,“这确实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但工作量会是天文数字。而且,用分立元件搭建的CPU,它的性能,能满足数控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吗?”

    “所以我们需要优化。”郑昊看向周煜,“周煜同志,青华大学在逻辑电路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需要设计出最精简的指令集,最优化寄存器分配,以及最紧凑的逻辑电路结构。把每一个晶体管的性能都压榨到极致!”

    他转向孙宇和钱浩:“孙宇同志,钱浩同志,你们是电路专家。我们需要你们把这些理论上的逻辑电路,用我们能弄到的国产晶体管、电阻、电容,以最巧妙、最紧凑的方式,焊接出来。这需要你们发挥极致的工艺水平!”

    郑昊又看向小张和小李:“小张,小李,你们的任务更重了。我们这个‘土制CPU’的性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操作系统必须极致精简,每一个指令都要斤斤计较。你们要用机器语言,把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用最少的代码量实现出来。你们的程序,将直接决定这个‘土制CPU’的运行效率!”

    一番任务分配下来,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这哪里是搞研发,这简直是搞一场“微电子领域的长征”!

    “好!就这么办!”林教授终于拍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就是我们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精神!”

    接下来的日子,青华园的这间实验室,彻底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战场。

    小张和小李搬来了成堆的晶体管、电阻、电容,以及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手册。他们像一群被饿了很久的蜜蜂,贪婪地啃噬着这些知识,试图从最基础的元器件开始,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电路。

    孙宇和钱浩则拿着烙铁和放大镜,在一块块实验板上小心翼翼地焊接。他们要用密密麻麻的分立元件,搭建出一个个逻辑门单元,再将这些单元组合成更复杂的寄存器、计数器。他们的手艺之精湛,让青华的几位老师都叹为观止。

    周煜则带着他的团队,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纸稿和算盘中。他们要设计出最精简的指令集,最合理的寻址模式,以及最有效的总线仲裁机制。他们争论不休,甚至为了一个数据位宽,能讨论到深夜。

    郑昊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他时而帮周煜推导一个逻辑表达式,时而帮孙宇解决一个元器件的参数匹配问题,时而又和小张他们一起,对着一张手绘的CPU指令周期图,争论一个时序信号的细节。

    他脑子里装着的,是后世集成电路发展的整个脉络。他知道,现在他们做的这些“土法炼钢”,虽然效率低下,但却是理解芯片底层原理最好的方式。这就像是让学生从零开始,亲手搭建一个简易的收音机,虽然市场上有很多成品,但只有亲手搭过,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

    日子一天天过去,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疲惫,但充满希望。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又浮现出来。

    “郑组长,出问题了!”一个下午,周煜冲到郑昊面前,手里拿着一张测试报告,脸色凝重,“我们用分立元件搭建的这个‘土制CPU’,在进行高速运算时,出现了严重的逻辑错误!而且,每次错误的位置都不一样,根本无法定位!”

    郑昊接过报告,仔细看了起来。他知道,这是分立元件搭建的复杂电路,在高速运行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信号延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