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报告的几天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也没闲着。在李伟业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对“长城一号”原型芯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优化。
周煜带领工艺组,开始向着更高的集成度和良品率发起挑战。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让芯片“能用”,而是要让它“好用”和“耐用”。
刘天柱则接到了一个新任务——配合军工单位,研制一批特种环境下的高可靠性封装。他们需要解决芯片在高温、高湿、强振动等恶劣环境下的生存问题。
整个“长城一号”项目,已经悄然开始了从“民用技术突破”到“军民两用开发”的转型。
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系于几天后,那场在北京西山宾馆,即将召开的,高度机密的会议。
郑昊看着窗外,天色渐晚,但他毫无睡意。他将写好的报告草稿,一字一句地仔细审查,然后,划着一根火柴,将它在铁盆里,烧成了灰烬。
真正的讲稿,只在他的脑子里。
他知道,西山之行,他面对的,将是中国最顶尖、最智慧,也最挑剔的一群大脑。
他必须做到,一鸣惊人。
北京西山宾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山风景区内,这里环境清幽,守卫森严,是国家举办重要高层会议的场所之一。
4月28日,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伏尔加轿车,平稳地驶入了宾馆大门。
车上,郑昊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这是秦志处长特意为他准备的。他闭目养神,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预演着即将进行的报告。
陪同他前来的,是李伟业总工。作为“长城一号”的总指挥,李伟业也获得了列席会议的资格,但他很清楚,今天的主角,是身边这个年轻人。
“小郑,紧张吗?”李伟业看着郑昊平静的侧脸,忍不住问道。
郑昊睁开眼,微微一笑:“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更多的是兴奋。”
李伟业点了点头,拍了拍他的膝盖:“放开了讲!你身后,站着我们整个长城一号项目部,站着我们四机部!”
轿车在一栋朴素的小礼堂前停下。门口,几名身着戎装的警卫,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证件。他们的眼神锐利如鹰,让空气都凭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走进礼堂,郑昊才发现,这里的规模比他想象的要小,大概只能容纳五六十人。但与会者的分量,却重得惊人。
他看到了几位胸前挂着功勋章、肩上扛着将星的老将军,他们身上散发着久经沙场的铁血气息。
他还看到了一些穿着朴素,但眼神深邃,气质儒雅的学者。郑昊一眼就认出了其中几位——中国核物理的泰斗,火箭发动机的权威,雷达技术的奠基人……这些,都是只在后世的纪录片和教科书上才能见到的人物。
钱老,那位在香山会议上一锤定音的元勋,赫然坐在第一排的正中。他看到郑昊和李伟业,微笑着对他们点了点头。
整个会场,几乎汇集了当时中国国防科技界的“最强大脑”。
郑昊,是全场最年轻的面孔,甚至可以说,年轻得有些扎眼。
他的出现,立刻引来了不少好奇和审视的目光。
“这就是那个搞出芯片的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