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一份稳定的工钱,对土地的依赖有所减轻。
朝廷推广的“农会”,也开始引入一些简单的新式农具,如钢铁铸造的犁铧、改良的水车等。
虽然“农用内燃机”还只是天工院图纸上的构想,但变革的种子已然播下。
最大的变化,或许在于人们的思想。
皇帝苏宁对“格物致知”的推崇,对“天工院”的重视,使得工匠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优秀的匠人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奖赏,甚至可能被授予官职。
民间对于学习“新学”,包括算术、几何、初步的物理化学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些旧式私塾也开始兼教这些实用学科,以求不被时代淘汰。
茶馆酒肆里,人们谈论的不再仅仅是田赋收成、乡里轶事,也会说起那飞驰的火车、横跨长江的大桥,以及那据说能“千里传音”正在研制中的“电报机”。
一种对技术进步的自豪感与对未来的期待,开始在民间弥漫。
当然,变革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了阵痛。
传统的手工业者受到机器生产的冲击,部分人陷入困境;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一些管理难题;新旧观念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但无论如何,时代的车轮正滚滚向前,大明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大。
从出行方式到照明条件,从商品种类到劳作模式,从乡村经济到社会观念,大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这股由皇帝亲手推动的工业浪潮冲刷下,发生着日新月异,不可逆转的深刻变迁。
一个更加活跃,更加富庶,也更加复杂的新时代,已然降临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