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影视编辑器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一十九章 魔改大明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公路在编织,工厂在轰鸣,实验室里闪烁着未来的光芒......

    一个由钢铁、机械与电力驱动的全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

    天工九年,春。

    随着各项工程的持续推进与新技术的普及,大明治下的百姓生活,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深刻变迁,这变化细致入微,却又无处不在。

    在早已贯通的应天至松江铁路的列车上,车厢里坐满了形形色色的旅客。

    一位来自苏州的丝绸商人对同伴感慨:“王兄,你可还记得?往年咱们押货去松江,走运河,遇上逆风或浅滩,少则五六日,多则十来天,提心吊胆。如今呢?清晨在苏州上车,晌午便能在松江码头上验货装船!这半日工

    夫,省下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大把的银钱和心力啊!”

    他的同伴,一位精干的徽州茶商点头附和:“何止啊!听说北边的铁路都快通到北平了。以往去北地贩货,车马劳顿数月,如今听说日后只需三四日!这生意做得,胆气都壮了几分!”

    不仅长途旅行被铁路改变,在城市内部,新铺设的宽阔混凝土“公路”上,也开始出现新的景象。

    除了传统的轿子、马车,一种被称为“自行脚踏车”的两轮机械开始出现在街头,虽仍是富家子弟的稀罕物,但其无需备力、操控自如的特点,已引得无数人侧目。

    更有一些大胆的车行,开始尝试用小型内燃机改装马车,那“突突”的声响和更快的速度,预示着更剧烈的交通变革即将到来。

    夜幕降临,应天城的繁华街区,一种新式的“煤气灯”(利用煤炭干馏产生的煤气)开始取代传统的灯笼和油灯,将街道照得亮如白昼,夜市因此更加热闹,营业时间也得以延长。

    而在皇宫大内及少数权贵府邸,试验性的“电灯”已经点亮,那稳定而明亮的光晕,被视为无上的荣耀与地位的象征。

    商铺里,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非昔比。

    来自龙江玻璃厂的透明玻璃器皿,价格已不再高昂得令人咋舌,开始进入中产之家;皇家商行下属工坊生产的“明皂”、花露水、规格统一的成衣、钟表,乃至一些小巧的金属工具,琳琅满目。

    这些商品大多带着标准化生产的印记,质量稳定,价格也因规模化生产而逐渐亲民。

    在各地的官营或民营工坊里,生产的节奏正在改变。

    水力驱动的纺纱机、织布机轰鸣作响,一个工人看管的机器,其产出远超过去数十名手工织工。

    新建的造船厂里,龙门吊、蒸汽锤等机械的应用,使得船只的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更显著的变化出现在矿山和大型工地。

    小型蒸汽机或早期内燃机驱动的抽水泵、卷扬机、起重机,极大地减轻了人力的负担,也完成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工程。

    尽管这些机械的普及率还不高,但它们所代表的高效与力量,已经深入人心。

    许多传统的学徒,除了学习手艺,也开始被要求认识简单的机械原理和图纸。

    变化并非只存在于城市。

    在铁路和公路沿线的乡村,农民们发现,往来贩运粮食、蔬菜的商人更多了,价格也比以往更公道,因为运输成本降低了。

    一些靠近工坊区的农户,开始尝试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或是为工坊提供原料,或是进入工坊做工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