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3章 姐姐,当年就是这样沉下去的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手织的,虽然已经旧了,却依然结实耐用。

裤腿上打着细密的补丁,那些补丁针脚均匀,配色妥帖,一看便知出自巧手——那是小小缝的。

小小虽然年纪小,却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她能用最简单的针线,将破旧的衣物缝补得整整齐齐。

在这个年代,女孩子大多不愿学针线,认为这是繁琐又无趣的活儿。

她们更愿意像男孩子一样在外面玩耍,享受自由的时光。

然而,小小却将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她不仅为哥哥补衣,也为卧病在床的父亲浆洗缝补。

她觉得这是她能为家里做的事情,是她对家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她的手指纤细而灵巧,在粗布上穿梭游走,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对家人的爱与关怀,如同在岁月的褶皱里缝补希望,让一件件破旧的衣物重新焕发生机。

那些补丁不仅是为了实用,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展现着小小的心灵手巧与对生活的热爱。

“小妹,手脚快点。”他扬声喊道,声音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涟漪,向着远处扩散开去。

那声音洪亮而清晰,带着兄长的关切,在寂静的夜色中格外醒目。

这并非催促,而是带着兄长特有的温和提醒,其中饱含着对妹妹的关心与爱护。

他知道妹妹在水中待了很久,担心她会着凉,希望她能早点上岸休息。

他知道小小在拣拾落叶——那些长一丈的叶串,共六十串,刚好与南堤等长,这绝非偶然,而是小小经过精心算计和对自己能力的精准把握,才能在天黑之前,刚好完工。

他为妹妹的能干而感到骄傲,又心疼她的辛苦。

他们兄妹早已达成了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他用特制的大筐,既能挑棉花,也能顺路捎回她捡的柴禾,一举两得,将时间和资源都利用到了极致。

这种默契是多年来相依为命培养出来的,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心灵相通。

这份默契源于生存的重压。

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他们必须学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体力。

何家的境况在忧乐沟算得上艰难:父亲何曾精早年在田间劳作时不慎伤了腰,落下了病根,如今几乎丧失劳力,终日卧在土炕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女为生活奔波。

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无奈,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地为儿女祈祷。

母亲在他年幼时离家,说是去远方寻医问药,希望能找到治愈父亲的良方,然而至今杳无音信,如同石沉大海,只留下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何其矮和小小常常会在夜晚望着远方,想象着母亲的模样,期盼着她能早日归来。

大姐何其微几年前在豆腐堰溺水身亡,死状成谜,至今仍是何家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每当提起姐姐,何其矮和小小的眼中都会充满悲伤与思念,那段痛苦的记忆如同烙印般刻在他们的心底。

还有一个小妹,在大姐死后不久也跳进了豆腐堰,从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妹妹的离去,给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沉重的伤痛,让何其矮更加坚定了要守护好小小这个唯一妹妹的决心。

如今家中只剩他和小小,以及年迈的矮大娘——那位沉默寡言的老人,似乎也藏着许多不愿提及的过往,每当提及往事,她的眼中总是闪过一丝痛苦与哀伤。

矮大娘平日里很少说话,却总是默默地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她自己的方式关心着这对可怜的兄妹。

“哥,就好啦!”小小的声音从水面传来,带着少女的清脆与欢快,像一缕阳光穿透了厚重的乌云,给这沉闷的夜色带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她已洗净身子,正用一块旧布擦拭头发。

那块布虽然有些破旧,却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淡淡的皂角香味,那是她用自己采摘的皂角亲手制作的肥皂洗的。

乌黑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在夜色中泛着幽幽的光泽。

那头发柔顺而光滑,是小小精心呵护的结果,虽然没有昂贵的洗发水,她却用淘米水将头发养得乌黑亮丽。

何其矮转过身,不再看向堰塘,而是开始整理担子里的叶串。

他的动作熟练而麻利,将叶串一根根整齐地码放在筐边,每一根都摆放得恰到好处,既节省空间,又不会相互挤压损坏。

他的动作熟练而精准,将三十串叶串整齐地码在每个筐子上,堆得比自己还高。

这需要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