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3章 姐姐,当年就是这样沉下去的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何闪失。

他知道,每一次运输都关系到家里的生计,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特别的当属那根弹木扁担,选用的是山中生长了二十年的青冈木,经过精心挑选与加工,削得又长又厚。

这根扁担的弧度经过了精确的计算,能最大限度地分散重量,减少对肩膀的压力。

这根扁担搁在肩上,会随着步伐自然弹动,巧妙地卸去不少重量,减轻了他长途挑担的负担。

这是他从老辈人那里学来的智慧,再加上自己的改良,成为了他劳作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该歇歇了。”何其矮喃喃自语,这话语并非对担子而说,而是对自己那早已紧绷到极致的神经发出的一声叹息。

他的神经像一根拉紧的弦,从清晨到黄昏,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此刻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筐中的棉花朵连壳摘下,足有二百余斤,换作普通劳力,至少要分成两担才能挑动。

那些棉花洁白饱满,像一团团柔软的云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可对何其矮而言,这不过是他每日劳作中的“半担”而已。

他的力气远超常人,这是常年累月锻炼的结果,是生活逼迫出来的坚韧。

他回想起下午在棉花地里忙碌的整整三个时辰,烈日当空,阳光像火一样炙烤着大地,空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汗水湿透了衣衫,又被太阳晒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可他却依然咬牙坚持。

这片棉花地是何家唯一的指望,是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每一朵棉花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他小心翼翼地采摘着,生怕损伤了任何一朵棉花,因为他知道,每一朵棉花都来之不易,都关系到家里的柴米油盐。

棉朵还带着植株的生机,在渐浓的夜色里仿佛微微蠕动,像是在低语着土地的秘密,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它们在筐中相互挤压,却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形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生命力。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赤足踩在微凉的泥土上,每一根脚趾都如铁钩般紧紧抠进地面,足板与大地贴合得严丝合缝——这是“满足板”,一种在村中老人眼中特殊的脚型。

这种脚型让他在泥泞的土地上行走时更加稳当,不易滑倒。

老人们说,生有此足的人天生与土地亲近,仿佛是大地的孩子,能深刻感知土地的脉动与气息。

他们能听懂庄稼的语言,能预知天气的变化,是土地最忠实的伙伴。

然而,也正因如此,这种脚型不利于远行,仿佛被土地深深牵绊。

何其矮却并不在意,他从未想过离开这片土地,这里有他的家,有他的亲人,有他无法割舍的牵挂。

但何其矮对此并不在意,他的世界此刻就在这忧乐沟,在肩上沉甸甸的重担里,在堰塘中那个天真烂漫的妹妹身上。

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守护好这个家,让妹妹能过上好日子。

堤岸边的草丛里,虫鸣开始此起彼伏。

那些虫子仿佛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有的声音高亢,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声音沙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动人的夜曲。

那声音不似寻常的唧唧喳喳,倒像是某种古老而神秘的歌谣,带着幽深的尾韵,在水面上悠悠回荡。

这歌谣仿佛能穿透时空的界限,将人们带回遥远的过去,感受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豆腐堰的波光此刻泛着幽蓝的色泽,宛如梦幻中的星河坠入人间。

那蓝色纯净而深邃,仿佛是天空的倒影,又像是大海的一角,让人分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

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将波光碎成万千点鬼火般的荧光。

那些荧光在水面上跳跃闪烁,像无数颗小星星,美丽而神秘,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但何其矮知道,这并非邪祟作怪,只是水中矿物质与光线交织形成的奇景。

他从小在这片水域边长大,熟悉它的每一种变化,知道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人们的想象。

就像他和小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看似平凡,却总藏着不为人知的瑰丽与神奇,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与探索。

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也孕育了无数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何其矮身上的短绔已洗得发白,岁月的痕迹在布料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布料粗糙而厚实,是母亲当年亲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