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34章 忧乐沟夜影:梨枝挂袂与智识叩问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间村里集资所刻,曾见证过无数个类似的月夜,却从未见过如此仓皇的身影。

忧乐沟的晨雾还像一层薄纱浮在麦田上方,老矮子夜奔的轶事已如蒲公英种子般随风四散。

天刚蒙蒙亮,老农会大院的青石碾盘旁就聚起了妇人们,她们围着吱呀转动的石磨劳作,竹编簸箕在手中上下翻飞,扬起的米糠如细雪般飘落,里面夹杂着细密的私语。

王二婶将一缕被晨露打湿的碎发抿到耳后,眼角的笑纹里藏着狡黠:“昨夜里那动静,怕是把东山的猫头鹰都惊醒了。“

她顿了顿,手中的簸箕倾斜,金黄的谷粒在晨光中划出一道弧线,“我家那口子起夜时,隔着窗纸瞧见老矮子光脚跑过晒谷场,裤腰带在手腕上晃荡得像条长虫,脚后跟还沾着半块泥巴——那泥巴还是梨园里特有的红胶泥,粘在脚上甩都甩不掉。“

正在低头筛拣豆子的李寡妇闻言轻放竹筛,声音压得比晨雾还低:“说起来也怪可怜,眼瞅着就三十的人了,屋里连个烧火做饭的人都没有。“

“前儿我去送新摘的野菜,见他灶台上的铁锅都生了锈,锅里煮的红薯糊糊都结成了块,粗瓷碗的沿儿磕出了三个豁口,其中一个豁口还是三年前他帮我家挑水时不小心碰的。“

她的指尖划过一粒饱满的青豆,语气里透着真切的怜悯,“屋梁上挂的那串玉米棒子,有一半都生出了绿霉,风一吹就簌簌掉粉,可他还舍不得扔,说留着给过冬的鸟吃——你说这人,自己都顾不上,还想着鸟雀。“

最年长的周大娘磕了磕铜锅旱烟袋,烟灰落在青布围裙上,她沟壑纵横的脸上泛起思忖之色:“依我看,该托媒人去趟河西村。“

“听说那边有个姓刘的寡妇,男人走了三年,一手苏绣做得比镇上绣庄的师傅还好,能在帕子上绣出会飞的蝴蝶,前儿还托人捎话,说想寻个本分人家。“

她用烟袋杆朝梨树林指了指,铜箍烟锅在晨光中闪着微光,“还带了个七岁的男娃,那孩子嘴甜,见了长辈就作揖喊'阿爷阿娘',比城里学堂的学生还有规矩,上回我去河西村赶集,亲眼见他帮娘提篮子,走得稳稳当当。“

周大娘压低声音,眼神里透着神秘:“总比半夜往人家新妇跟前凑强,坏了名声不说——你们可知道,汪家新妇黎杏花,娘家是镇上最大的绸缎庄'锦绣堂'?“

“她爷爷曾是前清的六品典史,家里藏着不少字画呢。“

她顿了顿,吐出一口烟圈,“听说她嫁过来时,光嫁妆就抬了三天,其中两大箱都是绣品,有幅《百鸟朝凤》被县太爷看上了,愿出十两银子买,她爹都没舍得卖,说要给女儿做压箱底的念想。“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脲桶标志性的咳嗽声,一声接一声,像是老旧风箱在拉动。

这位在忧乐沟号称“无琐不知“的名人拄着枣木拐杖走来,青布褂子前襟沾着晶莹的晨露,每走一步,拐杖头的铜箍便在青石板路上敲出“笃笃“声响,如同在丈量时光的长度。

脲桶的年纪三十不到,却总是喜欢装老,他就是呱婆子的后人。

他腰间系着的蓝布腰带,还是二十年前老伴亲手织的,如今虽已磨得发白,却依旧系得端正。

妇人们立刻噤了声,纷纷低下头装作专心碾米,手中的活计却慢了下来,眼角余光齐刷刷投向脲桶——她们知道,老矮子定会来找这位见多识广的年轻老人讨教。

脲桶的祖父曾是前清秀才,家里藏着几箱线装书,其中《忧乐沟考》还是乾隆年间的刻本,他年轻时走南闯北,到过天南、地北,见过洋人火轮船,连镇上的教书先生都愿与他论道,说他“胸中藏丘壑,口中有乾坤“。

老矮子找到脲桶时,老人正坐在院中老槐树下的石凳上侍弄盆景。

那是一盆养了二十载的雀梅,枝干被精心修剪成虬龙盘曲之态,每一根枝条的走向都暗合“龙生九子“的典故,长子囚牛喜音乐,故枝端微翘如琴身;次子睚眦好杀,故枝桠如刃。

叶片上凝结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如碎钻,每滴露珠里都映着半个梨树林的影子。

脲桶头也未抬,只将一把磨得锃亮的青铜小剪刀递过去:“帮我把那根横生的枝桠剪掉——你看它,旁逸斜出,坏了整盆树'龙飞九天'的气韵,就像人生岔路,走偏了便失了格局。“

老矮子捏着剪刀的手微微颤抖,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喉结在布满皱纹的脖颈间上下滚动了好几次,才从干涩的喉咙里挤出几个字:“脲伯,我......“

他的目光落在雀梅根部那圈苔藓上,那苔藓绿得发黑,像是岁月沉淀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