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墨。
“知道你要问啥。“
脲桶打断他的话,从腰间解下磨得发亮的烟荷包,上面绣着的“忧乐“二字已有些模糊,丝线露出底下的青布,那是用他老伴陪嫁的头巾改的。
“昨夜里梨树下的事,村里的狗吠声都快把门槛咬穿了,想不知道都难。“
他划着火柴点燃烟丝,蓝灰色的烟雾在晨光中氤氲开来,如同一朵朦胧的云,烟雾中隐约可见他眼中的沧桑,“你瞅见的那女子,是汪家新妇黎杏花,嫁过来五年了,肚子还没动静,婆母的数落能从村头说到村尾,连后山的石头都听熟了。“
老矮子惊得差点让剪刀掉在地上,他连忙用双手握紧,指腹抵着冰凉的青铜刀刃,那凉意顺着指尖传到心底:“汪大爷的婆娘?可我瞧着她......“
他想起那夜月光下的眉眼,竟说不出话来。
“瞧着比月宫里的嫦娥还俊,是吧?“
脲桶喷出一口烟圈,烟圈在雀梅枝叶间缓缓穿梭,如同一枚枚透明的圆环,“这女子不简单。“
“十七岁从离家树嫁过来,不仅读过《女诫》《列女传》,还看过《诗经》,能背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手小楷写得比县学的秀才还工整,能在宣纸上抄完一整首《长恨歌》,那字儿跟印出来的似的。“
他用烟杆指了指远处的梨树林,晨雾正在那里慢慢散去,露出虬结的枝干,“你当她真在浣衣?“
“前朝有位陆姓隐士在此植梨百株,传说是为纪念投水而亡的才女,那才女本是书香门第,却因家道中落被卖入青楼,投水前在梨树下留下绝笔诗。“
老矮子的思绪被拉回昨夜,那惊鸿一瞥的画面愈发清晰:女子蹲在水边,月光透过轻薄的襦裙,在她小臂上投下梨花状的细碎阴影,发间斜插着的白色梨花与她自身的清丽融为一体,宛如从月华中走出的仙子。
她浣衣的动作优雅从容,木杵敲打衣物的声响都带着韵律,不像村妇那般粗粝,倒像是在弹奏某种乐器。
老矮子忽然开口,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困惑:“脲伯,我不是贪图她的美色,只是不懂——她明明瞧见了我,为何不呼救?“
“换作村里其他女子,早该喊得山鸣谷应了。“
脲桶将烟袋在石凳边缘磕了磕,烟灰簌簌落下,落在他脚边的青苔上,他的眼神变得深邃如古井,仿佛能看见井中的月影:“你当忧乐沟的女人都像田间野草,只懂春生秋枯?“
“黎杏花心里装着一片海呢。“
“汪大爷常年在外跑买卖,一年到头在家住不了三个月,她守着偌大的院子,白日里刺绣,夜里对着孤灯喝促孕药,五年喝掉的药渣能装满一口缸,那药苦得能让黄连都自愧不如。“
他指向盆中雀梅盘曲的根须,那些在土壤下蔓延的脉络清晰可见,“就像这树的根,在土里盘了二十年,吸收的苦楚比这些根须还要多,每一圈盘曲都是一声叹息。“
“昨夜你撞见的,未必是意外,或许是她想让你看见——看见这深闺里被礼教困住的灵魂,也需要透透气,像久旱的禾苗盼雨。“
此时的黎杏花正坐在窗前刺绣。
紫檀木绣绷上架着一幅未完成的《杏林春燕图》,五彩丝线在她指间灵活翻飞,银针起落间,绣出的杏花花瓣仿佛能滴出水来,燕羽上的纹路细如发丝,连羽翼边缘的绒毛都清晰可见。
她采用了苏绣中的“虚实针“,花瓣的明暗过渡自然,如同真花般立体,而燕眼则用了“打籽针“,一粒一粒绣出黑曜石般的光泽。
窗外梨树枝桠上,那截被老矮子遗落的裤腰绳还在轻轻晃动,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在晨风中发出微不可闻的颤音,与她手中银针穿过绸缎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韵律。
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昨夜:月上中天时,银辉如同流水般铺满大地,她提着那只传了三代的紫铜水桶走向豆腐堰,桶身上雕刻的缠枝莲纹在月光下若隐若现,那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桶底还刻着“宜室宜家“四个字。
刚解开襦裙的盘扣,准备浣洗那件沾染了墨渍的素色中衣时,眼角的余光瞥见树影里闪过一道人影。
换作寻常女子早该惊慌呼救,她却鬼使神差地屏住了呼吸,甚至故意将手中的木杵扔偏了三尺,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她下意识的试探,想看看来者是好奇还是恶意。
当那仓皇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她才缓缓蹲下身,指尖轻轻划过水面,荡开的涟漪里映出自己微红的脸颊——那不是惊慌失措的羞赧,而是一种久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