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簌簌落下,有一瓣飘在杭缎上,如落雪,她忽然想起,当年汪大爷送她的定情信物,正是一块月白色的帕子,上面绣着并蒂莲,如今帕子边角已磨出毛边,却仍被她珍藏在箱底,帕子的一角还绣着汪大爷的小名“狗剩“,那是她偷偷绣上的,如今想来,竟成了两人之间最亲昵的秘密,帕子上还有一块茶渍,是婚后第一个中秋,汪大爷喝茶时不小心洒上的。

正午的豆腐堰波光粼粼,家父戴着竹编草帽蹲在堰边,草帽边缘晒得发白,帽檐上还插着一根野鸡毛,是赶鸟用的。

手中竹勺正撒着玉米面,玉米面落在水面,引来锦鲤争食,锦鲤的嘴一张一合,像在说话。

汪家三兄弟远远站在柳树下,老渔猫子拄着枣木拐杖,拐杖头雕着鱼纹,已被磨得光滑,鱼眼处的凹痕里积着泥垢。

“爹,“我哥递过渔网,网眼疏朗如星,网绳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露珠在阳光下像串珍珠,有几颗露珠落在我哥的手背上,他下意识地揉了揉。

“汪家那几个又来了。“

家父接过渔网,网角系着一块红布,那是用来辟邪的,红布在风中飘动,像一面小旗。

“让他们看。“

黎杏花与汪大爷并肩走来,月白色裙摆拂过草尖,惊起几只蓝蜻蜓,蜻蜓翅膀在阳光下透明如纱,翅膀上的纹路像小网。

老渔猫子冷哼一声:“哟,汪大奶奶有空赏鱼?“

黎杏花停步,从竹篮里取出蒸熟的玉米面,金黄的粉末落在掌心,带着谷物的甜香,还有点烫手。

“家父说,鱼饿了知道觅食,人饿了却易失了分寸。“

她将玉米面撒入水中,数十尾锦鲤争相跃起,鳞片在阳光下如碎金闪烁,其中一尾红鲤跃出水面,尾鳍划出优美的弧线,溅起的水花落在她裙角,如撒了把碎银,水花里还有细小的水珠,落在裙角的绣花上,像缀了些小珍珠。

这些锦鲤是家父从杭州西湖引进的品种,背鳍上有金色斑纹,游动时如水中火焰,尾鳍展开时似凤羽,为沉寂的豆腐堰添了几分生气。

家父曾说,这锦鲤名为“火麒麟“,寓意火旺家兴,如今看来,竟似在映照她与汪大爷枯寂的生活中燃起的新希望,希望虽小,却在水中游动。

“当年我与你大哥求子,走遍千山万水,“她声音不大,却被风送到堰边每个人耳中,风带着堰塘的水汽,湿润了她的眼角,有一滴水珠落在嘴角,是咸的。

“从峨眉山的尼姑庵到青城山的道观,喝的药汁能装满一缸。青城山的道长曾说,求子如养鱼,心躁则水浊。如今才知,有些事如堰塘养鱼,急不得,也怨不得。“

她望向老渔猫子,老人眼中的锐利渐渐软化,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显得更深,像堰塘底的裂纹,那是常年水下劳作留下的痕迹,额头上的皱纹像水波纹,一道叠一道。

“您老这辈子水里来水里去,可知堰塘最忌贪心?网眼太密,连鱼苗都捞尽,往后还有何鱼可捕?正如求子心切,反失了夫妻情分。“

老渔猫子捏着烟杆的手一颤,烟锅掉在草地上,烟灰散了一地,像撒了把黑沙,烟锅滚了几圈,停在黎杏花的脚边。

家父走上前,递过一本线装水文笔记,封皮已磨得露出纸芯,上面写着“堰塘志“三个字,字体苍劲,像被水浸过。

“老叔,这是你父亲当年记的'堰塘养护要诀',第三页写着'留三分水,养七分德'。“

汪家老三突然蹲下身,捡起笔记上掉落的纸片,那是家父抄录的《养鱼经》,边角画着稚拙的鱼纹——那是我哥五岁时的涂鸦,如今墨迹已淡,却依然清晰,鱼纹旁边还写着“大鱼吃小鱼“五个歪歪扭扭的字,字里行间还有我哥流的墨水渍。

老渔猫子接过笔记,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纸页薄如蝉翼,他的手指粗糙,指甲缝里还有泥垢,忽然长叹一声:“罢了......是我老糊涂了。当年我爹在堰边刻'渔不捕尽',我却磨了去,如今才懂,留不住鱼苗,便留不住活水。“

他望向豆腐堰,水面上锦鲤正追逐嬉戏,阳光洒在鳞片上,宛如撒了一把碎金,“就像留不住岁月,也留不住人心,年轻时总以为抓住的越多越好,到老了才知道,松开手,反而能留住些什么。“

夕阳西下时,汪家兄弟默默离开。

家父望着他们的背影,对黎杏花说:“你那番话,比我讲十遍规矩都有用。“

黎杏花望着水中锦鲤,想起昨夜梨树下的月光,忽然明白:真正的通达,不是战胜流言,而是在流言中守住本心,如同堰塘守住活水,终能迎来锦鲤畅游。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