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p>

又用竹竿挑起水面漂浮的苎麻线:“这是汪家老二编鱼篓的独门纹路,每寸麻线要经七七四十九次搓捻,昨日我在集上见他买过三斤,麻线泡水后会膨胀,所以网眼才那么密。“

阳光照在麻线上,能看见细密的菱形编织,那是汪家祖传的“八卦编法“,如今却成了偷鱼的罪证,麻线末端还系着一小块红布,是汪家用来辟邪的。

老渔猫子蹲在堰边抽旱烟,烟锅敲得石头当当响,烟杆上嵌着的玛瑙烟嘴已被磨得发亮,烟嘴内侧刻着“渔“字。

“姓龙的,别给脸不要脸!这堰塘养肥了多少代人?“

家父蹲下身,捡起一片银鳞,鳞片上还带着昨夜的露水,露水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像谁撒了把碎玻璃。

“老叔,这堰塘是活水,养的是鱼,也是人心。你家老三去年在堰边摔断腿,是谁连夜背他走三十里山路看大夫?又是谁垫付了三吊药钱?“

烟锅在老人指间一颤,火星溅落在青石板上,如散落的叹息,有几颗火星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烫出了小洞。

远处传来脲桶的咳嗽声,伴着模糊的吟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歌声在堰面上回荡,惊起一群白鹭,翅膀掠过水面时荡起圈圈涟漪,那涟漪扩散到堰边,倒映着天边残月,月轮缺了一角,像被谁咬了一口,月宫里的桂树影子也歪歪扭扭。

黎杏花在梨树下站至三更,露水浸透了绣花鞋尖,鞋面上的并蒂莲刺绣已被露水洇得发暗,丝线间的银线绣线也失去了光泽。

她想起家父说过,豆腐堰的水看似平静,底下却有三道暗渠,正如人心藏着不为人知的褶皱,暗渠里有淤泥,有怪石,还有不为人知的鱼。

回到院内,汪二爷已在石桌上摆了两杯热茶,青瓷杯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两人之间的沉默,茶杯上的云纹在热气中若隐若现,像真的云在杯口飘动。

“嫂子,“他推过茶杯,“大哥今早天不亮就去了镇上,买了匹月白色的杭缎,说要给你做新裙。“

黎杏花望着杯中浮沉的碧螺春,茶叶舒展如舟,有一片茶叶沉在杯底,像一叶扁舟搁浅在沙滩。

她忽然想起,嫁入汪家那年,母亲曾塞给她一个锦囊,里面装着用红布包好的求子偏方,叮嘱“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打开“。

如今锦囊已褪色成浅粉,边角磨出了棉线,偏方却始终未派上用场,静静躺在妆奁深处。

那偏方上写着“春分日取梨花蕊与雪水同煎“,如今想来,竟与峨眉山的雪水遥相呼应,仿佛命运的隐喻。

她曾在春分那日收集梨花蕊,雪水却在瓦罐中结了冰,如同她从未实现的期盼,瓦罐上还留着她指甲的划痕,是等雪水融化时焦急留下的。

“老二,“她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如堰塘春水,“明日陪我去趟新郎官姑姑家。“

汪二爷抬眼看她,见她眼中没有怒意,只有历经寒霜后的清澈,鬓边碎发被夜露打湿,贴在苍白的脸颊上,像几片凋零的梨花,发梢还滴着水珠,落在石桌上,像标点符号。

“有些话,该让他们知道——求子无果非我之过,夫妻情分也非子嗣可衡量。“

此时东方泛起鱼肚白,老黄牛在棚里打响鼻,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格外清晰,惊起了檐下的燕子,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梨树林,翅尖掠过梨花时带下几片落英,落英飘进院内,落在石桌上的茶盏里。

黎杏花望着燕子飞去的方向,想起年轻时与汪大爷一起看燕筑巢,那时他说“燕子双飞,定有后福“,如今燕巢已换了几代,她的腹中却始终空寂,只有腰间的绣花荷包随着呼吸轻轻起伏,荷包里装着一枚铜锁,是求子时从庙里求来的,如今锁已生绿锈。

黎杏花走向正房,路过汪大爷窗前,见他正对着桌上的杭缎发呆。

月白色的布料摊开在木桌上,折痕像一弯未圆的月,布料边缘还留着绸庄的标签,上面写着“杭州瑞蚨祥“,标签上还有价格印章,是一两二钱银子,相当于汪大爷半个月的工钱。

“当家的,“她轻声唤道,“今日陪我去豆腐堰看看?家父新育了锦鲤苗。“

汪大爷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惊喜,随即又黯淡下去,像油灯添了油却又被风吹了一下,惊喜是油,黯淡是风。

“我......“

黎杏花推门而入,拿起杭缎,指尖划过冰凉的布料,布料上还带着镇上的尘土味,尘土里有车马的味道,有集市的味道。

“家父说,锦鲤性旺,或能助我们心境通达。“

窗外梨花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