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兴号’在云里飘——那时候,我就坐在你旁边,听你说‘妈,今天的椰丝炒饭真香’。
永远爱你的爸爸。”
信纸末尾有块淡蓝色的痕迹,是小满小时候用蜡笔涂的,当时爸爸还笑她“把大海画到了纸上”。
小满的眼泪滴在信纸上,晕开一片模糊的蓝。她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妈妈端着炒饭站在门口,围裙带子松了,发梢沾着厨房的热气。
“怎么躲这儿哭?”妈妈走过来,把碗放在木箱上,“炒饭要凉了。”
小满吸了吸鼻子,举起那封信:“爸爸写的。”
妈妈接过信,指腹轻轻抚过字迹。月光落在她脸上,把皱纹照成了温柔的河。“他总说,”妈妈的声音轻得像海风,“等老了,要把这箱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和你说个够。”
小满突然想起循环里那些绝望的夜晚。那时她总觉得“永远”是个骗人的词,可此刻,木箱里的旧物在她眼前铺开,像条闪着光的河——爸爸的帽子、海蝴蝶干、带着蜡笔印的信,还有妈妈围裙上的椰丝香,张奶奶的糖纸,椰苗抽枝的声响……原来“永远”从来不是遥远的终点,而是此刻掌心的温度,是每一个“今天”都被认真收藏的模样。
“妈,”小满说,“明天咱们给椰苗搭个竹架吧?等它长高了,就能给‘福兴号’当帆。”
妈妈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星光:“好。搭完架子,咱们去看晚上的海。你不是说想看‘星星掉进海里’吗?等潮水退了,说不定能捡到海蝴蝶的贝壳。”
夜风掀起妈妈的围裙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秋衣。小满忽然想起,上周整理衣柜时,她在最底层发现的那个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七个小袋红糖,每袋上都贴着便签:“阿满爱吃,留着应急”“阿满来例假,冲红糖水”“阿满怕黑,床头放一块”。
而此刻,木箱里的信被月光镀上了层银边,像艘载满星光的船。
椰苗的新叶还在沙沙响着,仿佛在应和着什么——那是时光的链坠碰撞的声音,清脆,温暖,永不停歇。
远处传来张奶奶的吆喝:“阿满——收衣服喽!明儿要下雨!”
小满应了一声,转身去扶妈妈。妈妈的手依然有些发颤,却比循环里任何时候都稳当。她们踩着月光往屋里走,影子在地上交叠,像两株并肩生长的椰树。
而在她们身后,那口老木箱敞开着,月光漫进去,照亮了爸爸的水手帽,照亮了半盒海蝴蝶干,照亮了那沓写满“阿满”的信。
那是时光的锚,是“今天”的根,是她们一步一步,走向更亮远方的路。
晨雾未散时,小满被厨房的动静弄醒。她裹着薄毯子挪到门口,看见妈妈正踮脚够吊柜顶层的玻璃罐——那是存放红糖的,罐口还沾着星星点点的糖霜。“阿满醒了?”妈妈回头笑,鬓角沾着面粉,“张奶奶昨儿给的土鸡蛋,我煮了酒酿圆子,你再睡会儿,等闻到桂花香再起来。”
小满吸了吸鼻子,真的闻到了若有若无的甜。她突然想起循环里某个冬天的早晨,她缩在被窝里赖床,妈妈端着圆子碗站在床头,雾气模糊了镜片,说“再不吃要凉了”。那时她总嫌妈妈啰嗦,现在却盯着妈妈微驼的背,突然伸手接过碗:“我来端,您去擦桌子。”
妈妈愣了愣,把碗递给她。小满接过时,触到妈妈指尖的温度——和循环里那些冰冷颤抖的手不同,现在这双手总是暖的,像晒过太阳的棉被,像刚出炉的椰丝饼。
厨房的窗台上摆着个青瓷罐,是小满上周从旧货市场淘的,罐身绘着缠枝莲。她原想装茶叶,妈妈却悄悄把晒干的桂花装了进去。“张奶奶说,桂花香能醒脾。”妈妈边搅锅边说,“你小时候总咳嗽,我用这罐子装了桂花糖,藏在衣柜顶,你翻了三次才找到。”
小满舀起一颗圆子,咬开时糯米在嘴里化开,酒酿的酸和桂花的甜缠成一团。她望着妈妈围裙上的椰丝图案——那是她用旧毛线钩的,针脚歪歪扭扭,却被妈妈宝贝了三年。“妈,”她突然说,“我想把院子里的椰苗移到更大的花盆里。”
“好。”妈妈舀起一勺圆子放进她碗里,“等下我去砍根竹子,给它搭个架子。你不是说想看它爬满竹架,像绿色的瀑布?”
阳光漫过窗棂时,她们把椰苗小心移进陶盆。妈妈用竹篾编了个圆筐,垫在盆底防漏,小满则蹲在地上,用小铲子松着土。椰苗的根须沾着旧土,在晨光里泛着浅褐色,像老人手背上的血管。“你看,”妈妈指着根须,“它在努力往新土里钻呢。”
“就像我们。”小满轻声说。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