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随他指引望去。
果然,过了大雄宝殿,西侧偏院的斋堂旁,搭着一溜干净的草棚凉亭。
几张长条桌案上摆着数排套着防尘纱罩的大陶罐,旁边码着粗瓷碗和消毒过的竹筒杯。
一位面色红润的老僧,正用长柄勺搅动着其中一罐深红色的东西,药香、茶香还有微酸的山楂果香悄然弥散开来——是消暑的酸梅汤!
一块不起眼的小木板写着:“免费禅茶、酸梅汤取用处”。
斋堂里的景象更是烟火气十足。
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几大盆新鲜的素炒时蔬,还有一大锅飘着油花的冬瓜汤摆开了。
有几位僧侣师傅默默地端着碗吃饭,也有几位提前到来的游客好奇地在门口张望。
“师父,这素斋……”一位游客壮着胆子问门口一位低头写字的年轻和尚。
年轻和尚放下笔,露出温和的笑容:“是免费的午饭,寺院的规矩,一粒米皆十方供养,欢迎有缘信众同沾法喜。”
“请排队取用,珍惜福报,不要浪费。”声音不大,清晰可闻。
一切都恍如隔世。
喧闹市侩的叫卖、刻薄的盘剥算计、那令人窒息的金钱交易气息,被彻底清扫一空。
取而代之的是山林寺院本真的宁静、那份敞开供给的质朴善意。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一记无声的重锤,敲在每个来此者的心上。
下午时分,寺后那片曾经被荒废、如今新垦出来覆满绿意的梯田边,稀稀落落地站着一些好奇的游客。
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青年僧人,正弯着腰奋力锄着杂草。
汗水浸透了他灰色僧衣的后背。
旁边的草棚下,一位年长的师父面前摆着一锅温热的、浓稠的小米粥,和一些炸得金黄焦脆、撒着椒盐的腌豆干。
几个塑料小凳零散放着。
一个带孩子的年轻妈妈犹豫着走近草棚,小心翼翼地问:“师父……那个……可以看看吗?”
年长的师父抬起满是皱纹的脸,笑眯眯地点头:“随意看,随意看。寺里新垦的地,才刚长好豆苗。”
“天热,秋老虎逞威,喝碗小米粥解解暑吧?还有这腌豆干。”他顺手拿起一片豆干递过去,“尝尝。”
孩子怯生生地接了。
“不要钱!出家人的东西,讲个缘法。”老僧笑呵呵地补充,又拿起旁边一个小篾片编织的小碗,利落地舀了大半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递过去,“粥也喝点,管饱。”
年轻的母亲受宠若惊地接过来,眼睛瞬间红了,连声说:“谢谢师父!谢谢!这……这真是菩萨心肠!谢谢!”
她捧着小碗,领着孩子站在一边慢慢喝起来。
旁边几位观望的游客见状,也纷纷围拢过去。
有人喝粥,有人好奇地询问农禅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