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末,开局就被软禁

关灯
护眼
四百八十七章 南诏入侵26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长安的秋日,带着帝都特有的肃穆与压抑。

紫宸殿内,关于西川南诏战事的争论,正如殿外渐起的秋风般,带着刺骨的寒意。

昭宗皇帝李晔高坐龙椅之上,年轻的面庞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凝重。

御案上,几份关于南诏入侵、李倚率军迎战的奏报静静地躺着,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得整个大殿的气氛都无比沉闷。

争论是由观军容使杨复恭一派的官员率先挑起的。

一名殿中侍御史出班,声音尖锐:“圣上!

臣弹劾睦王李倚,拥兵自重,目无朝廷!

南诏犯境,如此军国大事,他竟敢绕过朝廷派驻西川的监军张承业,擅自调兵遣将,未经请示便悍然出兵!

此乃藐视朝廷法度,其心叵测!

长此以往,各地藩镇竞相效仿,则朝廷威严何在?圣上天威何存?”

这番话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杨复恭站在班列前方,眼帘低垂,仿佛事不关己,但那微微翕动的嘴角却透露出一丝冷意。

他知道李倚并非田令孜、陈敬瑄之流,此人既是宗室,又有凤翔军为根基,如今若再借平定南诏之功彻底掌控西川,势必成为他杨复恭掌控朝局的心腹大患。

他必须借此机会,哪怕不能立刻将李倚拉下马,也要狠狠打击其气焰,最好能安插自己人进去分权。

“荒谬!”

杜让能立刻出列反驳,声音洪亮而带着怒意,“军情如火,南诏铁蹄已踏破戎州数县,我边境百姓尽数被屠,贼兵锋直指泸、荣!

若事事请示朝廷,往来文书耗时弥久,只怕等到朝廷决议下达,整个西川东南已尽陷蛮手!

睦王身为宗室,受圣上重托‘权知西川军府事’,总揽军政,遇此紧急边患,自当机立断,出兵迎敌!

此乃‘事急从权’,何来‘擅自’之说?难道要坐视疆土沦丧,百姓涂炭,才是忠臣所为吗?!”

杜让能身后,一批忠于皇室的官员纷纷附和:

“杜相所言极是!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睦王奋勇击敌,保境安民,其忠勇可嘉,岂容污蔑!”

杨复恭一派的人则毫不相让,另一人出班道:“杜相岂不闻‘尾大不掉’之患?睦王若真心为国,即便军情紧急,亦可在出兵同时,快马奏报,陈明情由,以示对朝廷、对圣上的尊重!

可他呢?直至大军开拔,消息才辗转传来!

这分明是恃功而骄,渐生跋扈之心!

圣上,臣建议,当立即派遣重臣,前往西川,接管军务,或至少另派监军,分其权柄,以防不测!”

这话已经近乎赤裸地要求削夺李倚的兵权了。

杜让能气得胡子抖,厉声道:“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

南诏大军压境,正当上下同心,一致对外之时!

尔等在此妄加揣测,构陷忠良,是想重蹈田令孜覆辙,逼反藩镇,让西川再生动乱吗?!

眼下当务之急,是全力支持睦王,平定南诏!

待战事结束后,是非功过,再行论处不迟!”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一方抓着“程序违规”

大做文章,意在削权;一方坚持“大局为重”

,力保前线稳定。

端坐龙椅的昭宗,听着下面激烈的争吵,心中五味杂陈。

他当然知道杜让能是从朝廷大局出,所言在理。

但杨复恭等人的话,也像一根根毒刺,扎在他内心最敏感脆弱的地方——对武臣坐大的深深恐惧。

李倚是他倚仗和信任的兄弟,但何尝又不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强藩?此番不经请示直接出兵,虽然情有可原,但确实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安和……被轻视。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站在班列中,一直未曾言的张濬。

此刻,张濬感受到天子的目光,心中飞快盘算。

他看得出,昭宗内心已然动摇,既希望李倚能打赢,又担心其势大难制。

他虽已收到了李倚传来的善意,但他明白目前来说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维护好与皇帝的关系。

权衡利弊,他决定采取骑墙态度。

于是,他出班躬身,用一种看似公允的语气奏道:“圣上,杜相与诸位大臣所言,皆有其理。

睦王为国御侮,其心可鉴;然杨军容等所虑,亦是为朝廷纲纪、为圣上权威计。

此事……确属两难。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