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何裕柱来到十四科室的实验室。
他特意召集了科室里的几位核心成员。
当他站上讲台时,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他。
"
各位,今天请大家暂时放下手中的研究工作,因为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宣布……"
何科长的话音刚落,在场的研究员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何裕柱没有吊大家胃口,直接说道:
“最近半年,咱们科室在自主研的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比如通过与轧钢厂的合作,我们搭建起了初步的框架结构……"
他先是对近期十四科室所取得的成绩做了总结,随后话锋一转:"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攻克某些技术难题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图纸和数据变得愈复杂,巨大的工作量严重拖慢了我们的进度。”
听到这里,众人略显疑惑,没能完全理解何科长的真实意图。
虽然何科长提到的问题确实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现实情况,但这些研究员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无论是繁杂的计算还是重复的任务,对他们而言都已司空见惯。
无非就是多算些东西罢了。
"
何科长,您具体是想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既然我们要展自己的技术,像这种重型武器的研,就必须改进我们的研究方法。
这样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提高成功率。
所以,我建议在我们科室增加一个新项目,专门研究计算机。”
听完这话,所有人都愣住了。
计算机在国内还不普及,很多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他们只听说国外的技术很先进,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研究,效率远人工。
但国内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方面懂这项技术的人太少,另一方面国外对这类高端技术实施严格封锁。
因此,尽管何裕柱提出要改善研究条件,大家也没想到这一方向。
"
何科长,计算机可是外国货,咱们真能研究出来吗?”
“何科长,我倒不是没信心,只是我们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别说研究了,现在给我一台计算机,我都不一定能上手。”
短暂的沉默后,众人纷纷表达了顾虑。
他们并非消极悲观,而是基于现实情况作出判断,态度十分务实。
对此,何裕柱并不生气,他知道大家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换了其他人,或许真的难以突破这项技术。
但对于何裕柱而言,计算机再熟悉不过了。
他认为国外封锁的技术不过是小菜一碟,毕竟他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
计算机涉及的芯片、编程等内容,他在穿越前已有了解。
即使短期内无法造出后世的那种级计算机,制造一台适合这个时代甚至越时代的计算机,对他来说并非难事。
所谓技术压制,也不过是信息差距罢了。
何裕柱的脑海忠装着后世大国的先进经验,只要他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上讲,即便亲手制造原子弹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实际上,任何研究都无法一蹴而就,即使有像何裕柱这样的关键人物,也只能起到推动作用,最终成果还需大家共同努力。
"
各位,这些情况我都已考虑周全。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从十四科室挑选部分同事,共同攻克计算机技术,争取尽快研出我们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
这对我们的研究也将有重要帮助。”
尽管众人对此信心不足,但何科长话后,大家心中就有了底气。
不久,何裕柱调配了十位同事,十四科室迅投入计算机研究工作。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957年。
六月,傍晚。
南锣鼓巷9o号四合院。
何裕柱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抱着刚满一岁的何思行,谢颖琪提着蔬菜和白面跟在一旁。
今天何裕柱难得休息,正好带全家回院子探望何大清夫妇。
此外,他还有一些重要事情要和何大清商量。
刚到院子,现前院空无一人。
何裕柱和谢颖琪对视一眼,感到不对劲。
按照时间,这正是下班时段,前院这么多住户,不可能没人。
正在思索时,何裕柱听到中院传来喧闹声。
谢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