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官场里的女人

关灯
护眼
第508章 风暴之眼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晨光尚未驱散薄雾,一场舆论海啸已席卷全城。发行量巨大的《东方日报》头版以触目惊心的标题刊出独家报道:《特权洗钱?外交邮袋惊现奢侈品店巨额现金交易疑云!》,配以一组高清晰度的长焦照片。照片虽然经过局部马赛克处理,但能清晰辨认出某国驻法大使馆的徽标车辆、大使夫人索菲娅女士提着印有使馆徽章的帆布邮袋步入蒙田大道顶级珠宝店的身影,以及店内VIp室茶几上堆积如山的欧元现钞和点钞验钞机的特写。

报道细节详尽,逻辑清晰,直指利用外交特权进行非法现金转移和洗钱的巨大嫌疑。文章还隐晦地提及,此事可能与某个横跨多国的庞大灰色资金网络有关。

一石激起千层浪。报纸上市不到一小时,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疯狂转载,相关话题瞬间引爆全球舆论。外交豁免权、洗钱、特权腐败……这些敏感词汇的组合,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涉事大使馆的反应异常迅速且强硬。在报道发出后三小时,便召开了紧急记者会。大使本人亲自出席,面色铁青,言辞激烈地否认所有指控,称这是“毫无根据的恶意诽谤和拙劣的栽赃陷害”,指责相关媒体“破坏两国友好关系”,并声称已向港府和相关国际机构提出严正抗议,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使馆发言人也出示了几张模糊的、看似是使馆车辆在不同地点的照片,试图证明报道中的照片系“拼接伪造”。

然而,舆论的质疑并未因此平息,反而因使馆过于激烈的反应而更加高涨。无数双眼睛紧盯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等待着爆料方的回应。

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独家报道的爆料记者,供职于《东方日报》调查新闻部的资深记者李文,在当天下午准备搭乘航班前往瑞士参加一个国际新闻研讨会时,在香港国际机场离境大厅被警方以“协助调查一宗跨境经济犯罪案”为由拦下。随后,警方发布简短声明,称在核对身份信息时,发现李文“与国际刑警组织通缉的一名在逃诈骗犯高度相似”,需进一步核实身份,故依法对其进行“暂时扣留”。

“高度相似”?“暂时扣留”?这理由在如此敏感的时刻显得格外蹩脚和刺眼。新闻界同行和众多市民普遍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打击报复和封锁消息来源。香港记者协会发表紧急声明,强烈抗议警方做法,要求立即释放李文,保障新闻自由。

一时间,香港舆论场分裂成两派:一派坚信报道的真实性,谴责权力干预新闻自由;另一派则受使馆声明影响,认为这可能是一场别有用心的政治抹黑。真相在喧嚣中变得扑朔迷离。

在宁州,通过特殊渠道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林悦、陈志明和覃枫,立刻意识到这绝非偶然。李文曝光的照片,正是陈志明在巴黎冒死拍下的!显然,陈志明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将证据送出后,接收方选择了在香港这个信息相对自由的国际都市进行引爆,以期获得最大的舆论压力和国际关注。

然而,对手的反击之快、之狠辣,超出了他们的预料。直接扣留爆料记者,以“误认逃犯”这种近乎侮辱智商的借口,分明是杀鸡俦猴,警告所有知情者和潜在爆料人闭嘴。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对方深知这些照片的真实性和杀伤力,并且其影响力足以跨境施加压力。

“他们狗急跳墙了。”陈志明在加密通讯中声音低沉,“扣留记者,是想切断信息源,拖延时间,为他们销毁证据、转移视线争取空间。”

“但也暴露了他们的虚弱和恐惧。”林悦分析道,“这说明‘外交邮袋’这条线,确实是他们的命门。李文的报道,打在了七寸上。现在国际舆论已经关注,他们想完全压下去,没那么容易了。”

覃枫则更关注技术层面:“李文被捕,意味着我们传递证据的链条可能出现了漏洞,或者接收方内部有对方的眼线。我们必须假设对方已经知道照片来源与我们有间接关联,我们的处境会更危险。”

果然,不久后,林悦和徐振国先后接到来自北京的、措辞异常严肃的电话询问,要求宁州方面就“近期涉及本省企业的境外不实报道”作出说明,并“妥善处理相关舆情,避免影响稳定大局”。

压力如山般压来。

香港的夜色中,李文被关在拘留室的画面通过媒体传播出去,引发了更多声援。而涉事大使馆则持续发动外交和舆论资源,试图将事件定性为“阴谋论”。一场关于真相、权力与舆论的激烈拉锯战,在香江之畔激烈上演。

风暴之眼已经形成。林悦等人知道,他们投出的石子,已经激起了千层浪。接下来的每一步,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