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关灯
护眼
第178章 闫解放相亲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这一年的日子像是被按了快进键,

开春时院儿里老槐树上刚冒出的嫩芽还带着怯生生的绿,

转眼间秋风一刮,槐树叶就打着旋儿落在青砖地上,铺出一层薄薄的黄。

这大半年里,四合院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连邻里间拌嘴都少了几分往日的热闹,

大伙都循着固定的节奏过日子——天刚蒙蒙亮,各家的烟囱就冒出缕缕炊烟,

紧接着是洗漱声、碗筷碰撞声,随后男人们夹着饭盒、女人们挎着菜篮子,

三三两两地走出院门,奔向各自的工厂和单位;等到夕阳把西厢房的墙染成暖红色,

脚步声又会准时在胡同里响起,带着一天的疲惫,也带着对家里热饭热菜的期盼。

或许是受了刘继祖成亲的刺激,闫埠贵和刘海中两家,

也开始给自家儿子张罗起找对象的事儿了。

可闫家是小业主成分,在当时的环境里本就有些“抬不起头”,

想找个体面人家的女儿,那真是难如登天。

更现实的是住处问题。

这座四进四合院建造规制规整,外院、前院、中院、后院层层递进,

不管是主房还是厢房,都遵循“一间主屋配一间偏房”,还配有耳房的格局,

主屋宽敞透亮,偏房小巧实用,只是人口多了,再规整的房子也难免显得局促。

闫埠贵家住的是前院西厢房,两间屋子都是他们家的,

按规矩是一间二十来平的主屋(也就是常说的堂屋),搭配一间十来平的偏房。

主屋是家里的核心,打了隔断住家里的当家人,剩下的地方摆着八仙桌、条凳,

兼当客厅和饭厅;外加上十来平的偏房,放在这个年月已经不算小了。

可空间再大,也架不住家里人多,闫家不算搬出去的闫解成,还有五口人。

他家的两间屋子,经过闫埠贵这么多年的折腾,早就没有多余的空间能当新房用。

他家的主屋本就打了隔断住了他们老两口,后来闺女渐渐长大了,

他又在另一边打了个隔断。

里面一半砌了个能挤两个人的小火炕,算是给闫解娣这个女孩子家一个私密空间,

另一半还堆上衣柜和腌菜坛子,整间屋子算是被挤得满满当当,

连个下脚的空儿都快没了。

偏房就不用说,一直都是闫家三兄弟从小到大的住处,除了睡觉的火炕,

其余地方都被闫埠贵规划着堆上了杂物,

真是把“一间主屋一间偏房”的格局用到了极致。

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年月能有安身的住处已经算是不错了,

闫家的住房要说起来,比很多人家都要好上不少。

这次他为了找个能够帮衬家里的儿媳妇,也算是费了点苦心,经过多方打听,

他选定的目标是巷子口粮店主任的女儿,这事从根儿上本来就不现实。

要知道,这年月的粮店可不是普通地方,粮食按定量供应,

粮本、粮票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粮店主任虽说算不上多大的官,

可手里攥着粮食分配的“话语权”,谁家粮食不够了想多要半斤,

谁家孩子满月想申请点细粮,都得跟粮店主任打交道。

这样的家庭,在街坊眼里算是“有实权”的体面人家,家里的女儿找对象,

门槛自然不低,至少得是成分根正苗红的工人、干部家庭,

或是有正式编制、前途光明的年轻人,怎么可能看得上闫家这样小业主成份的?

闫埠贵精于算计了一辈子,不可能没想过这茬,可他偏偏存了点“侥幸心理”,

觉得粮店主任家或许不那么看重成分,又或是想靠着“家里有主屋有偏房,

就是暂时没腾开”的说法蒙混过关,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巴掌。

他托关系找媒婆想给牵个线,好说歹说,嘴皮子都磨破了,才勉强跟粮店主任家见了面。

姑娘模样周正,工作也体面,在街道办的托儿所当保育员,

家里还是三代贫农的工人成份,跟闫家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见面时,女方母亲没绕弯子,直接问起住处:“您家西厢房我知道,一间主屋一间偏房,

将来解放结婚了,小两口住哪儿?总不能跟家里人挤主屋吧?”

闫埠贵早有准备,脸上堆着笑,搓着手回话:“您放心,我们老三住学校,

正好偏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