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关灯
护眼
第175章 刘岚家的近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二天傍晚,夕阳把北新仓胡同的灰墙染得暖黄,

两辆自行车“叮铃铃”停在刘岚家小院门口。

车铃脆响在胡同里荡开,惊得墙头上麻雀扑棱棱飞远,

连墙根儿下晒太阳的猫都支棱起了耳朵。

刘清儒先下车,胳膊肘顶了顶车把,抬手摘下车前梁上的布包——

里面是回来时顺道在胡同口张记买的糖火烧,

还带着油纸裹着的余温,热乎气儿顺着布缝往外冒。

他转头看刘岚下车,手指头敲了敲车座子,目光扫过院里新盖的灶房,

红砖墙还泛着新鲜的土色,砖缝里的水泥都没全干,

比原先那搭在屋檐下、刮风漏风下雨漏雨的简易灶台规整多了,看着就透着敞亮。

“今儿风大,你骑车咋没把围巾裹紧点?脖领子都敞着,别回头冻着,

明儿上班胳膊腿儿不利索!”刘清儒皱着眉,语气里带了些责怪。

刘岚缩了缩脖子,自己把蓝围巾紧了紧,嘴角弯着笑:“知道啦知道啦!

你也一样,别觉着自个儿身子骨硬朗,就不当回事儿——你这岁数可不小了,

快四十的人了,还当自个儿是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呐?”

她顿了顿,手指着新灶房,笑得更欢了:“你瞅咱这新灶房,去年秋天盖好的,

拢共花了五十多块,一分钱没白花!现在做饭再也不用受冻,烟囱也是新砌的,

抽力好得很,屋里再也不呛得人直咳嗽,眼泪哗哗的。”

听到两人的对话,院里立马传来老太太的声音,嗓门亮堂:

“是铁柱来啦?岚儿也回来啦!快进来,外头风大!”

俩人刚推车进院,就见老太太蹲在新灶房门口的石阶上择菜,

手里攥着一把菠菜,菜叶子上还带着水珠。

脚下是刚铺的青石板,平平整整,再也不是从前那踩一脚就沾泥、下雨天还打滑的土路。

九岁的刘文燕和七岁的刘建华围着院中间的小桌,攥着半截胡萝卜在桌上画小人儿——

那小桌是去年新打的,桌面光溜溜的,还刷了清漆,

比原先那缺了腿、用砖头垫着的破木桌结实多了,俩人趴在上面也不晃。

刘文燕手里还捏着本皱巴巴的语文课本,

封皮上“三年级(上)”的字迹让手指头摸得发毛,隐约可见;

刘建华则在旁边画小火车,嘴里还“呜——呜——”地模仿汽笛声,

脚底下穿的棉鞋是老太太给做的,鞋头还绣着小老虎,针脚密得很。

“哟!这东屋的门帘也换了新的?还是蓝布的,看着就干净!”

刘清儒眼尖,一眼瞅见靠东墙的新屋子挂着蓝布门帘,边角还缝了花边。

那屋子是前年盖的,原先这儿就堆柴火,乱七八糟的,现在盖成了刘建华的小卧房,

再也不用跟老太太挤在一间屋里睡,夜里也不吵了。

见了他俩,俩孩子撒丫子就跑过来。

刘文燕先拽住刘清儒的衣角,仰着小脸喊“爸”,声音脆生生的;

刘建华则抱着刘岚的腿,仰着小脑袋直喊“妈”,小胳膊勒得紧紧的。

刘清儒弯腰摸了摸刘文燕的头,笑得眉眼都弯了,手指头刮了下她的小鼻子:

“燕儿咋不戴帽子?外头风大,回头冻感冒了,明儿咋上课?老师该说你了!”

说着就把布包里的糖火烧拿出来,先递了一个给她:

“来,拿着,还热乎呢,快吃着暖暖身子。”

刘文燕接过来,迫不及待咬了一口,糖汁顺着嘴角往下流,刘清儒赶紧掏出手绢,

给她擦得干干净净,动作自然得像是对待亲生闺女,一点不生分。

刘建华则捧着糖火烧小口啃,还不忘把掉在手上的糖渣往嘴里舔,跟小耗子似的,

惹得刘岚笑着拍了拍他的背:“慢点儿吃,没人跟你抢!小心噎着,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老太太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笑着说:“你呀,总记着俩孩子爱吃这个,

每次回来都不忘买,比我家岚儿还上心!你瞅瞅咱这院子,跟七八年前比,

简直是天上地下!原先就俩小破屋,漏风漏雨的,冬天睡觉得裹三层被子;

现在新盖了灶房和东屋,屋里还盘了新炕,冬天烧上火,暖得能光着膀子!

燕儿现在上三年级,明年升四年级;建华也七岁了,俩孩子上学的事儿,可得早点琢磨,

别耽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