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字迹清俊飘逸,内容更是旁征博引,直指那道生僻题目的核心要义,其见解之精辟、论述之透彻,远非他平日所学能及!
李秀才心中大震,知道是周老先生在暗中相助。
他稳住心神,顺着那股牵引力,将这篇神助般的文章一字不落地誊抄到正式考卷上。
放榜之日,李秀才的名字赫然高悬榜——解元!
消息传回李家洼,轰动乡里。
李秀才(如今该叫李解元了)并未沉浸在喜悦中。
中举后不久,他带着丰厚的祭品,独自一人回到了那座破败的土地庙。
他仔细清扫了庙宇,摆上三牲果品,点燃香烛。
香烟袅袅中,他郑重地跪下,对着空荡荡的供台叩了三个头,朗声道:“晚生李慕白,蒙周老先生大恩,侥幸得中解元!
特来叩谢老先生再造之恩!”
话音落下,庙内一片寂静。
只有风吹过破窗的呜咽声。
正当李秀才有些怅然时,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一股熟悉的、淡淡的墨香。
风中似乎夹杂着一声极轻、极欣慰的叹息,如同羽毛般拂过他的耳畔。
供桌上,那三炷清香燃烧得格外快,青烟笔直上升,在空中凝而不散,隐约形成了一个模糊的、作揖的人形轮廓,片刻后才缓缓消散。
李秀才知道,周老先生听到了,也终于了却心愿,安心离去了。
他看着重新变得空寂的庙宇,心中充满感激与平和。
他拿出准备好的银两,请人将土地庙修缮一新,并立了一块小小的功德碑,记述了这段奇缘,末尾刻着:
“一饭之恩,阴魂犹记;寸心之善,天地可通。
莫道幽冥路远,善念便是通途。”
从此,这座曾被遗忘的土地庙香火不断,人们都说这里住着一位知恩图报的善心老鬼,庇佑着一方心存善念之人。
而李解元也牢记这段奇遇,一生为官清正,乐善好施,常对人言:“莫以善小而不为,你永远不知道,黑暗中,谁正因你手中那一点微光,得以喘息,甚至…获得救赎。”
那碗在寒夜破庙中,他忍着自身饥寒分出去的热粥,不仅救了一个孤魂,也照亮了他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