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子夜异闻

关灯
护眼
第64章 拜五台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一青衣老妇挎着药箱健步而来,面容慈和:“娘子莫慌,老身乃山中稳婆,专接难产。”

老妇手法娴熟,指挥李氏丈夫寻来温水,就地于避风石后铺开洁净布单。

山风凛冽,老妇却气定神闲,口中念念有词,似诵经又似安慰。

李氏痛极恍惚,只见老妇眼中似有温润慈悲的光芒,如菩萨低眉。

随着一声清亮啼哭,婴儿顺利降生。

老妇用山泉水洗净婴孩,裹入温暖布包,递给李氏:“是个大胖小子!

菩萨慈悲,不负诚心人。”

李氏夫妇感激涕零,欲问姓名重谢。

老妇摆摆手,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台顶:“谢菩萨去吧。

记住,此子乃菩萨所赐,要好生教养,令他知善向佛,便是报恩。”

言毕,挎起药箱,循着小径飘然而去,身影转眼没入云雾,唯余清脆铃声袅袅,似从云端传来。

李氏一家拜谢菩萨后下山,四处打听山中那位救命稳婆,山民皆摇头:“这山高路险,哪有什么常住的稳婆?”

李氏方悟,那雪中送炭、妙手回春的老妇人,定是菩萨悲悯,化身前来救她母子性命!

怀中婴儿安然酣睡,小脸如莲瓣般纯净。

李氏自此虔信佛法,家中常年供奉文殊,教导儿子终身行善。

其四:屠夫与雪夜僧

代州屠户赵三,杀生半世,性如烈火。

一日酒醉失手,与人斗殴致残,官府缉拿在即。

仓皇间想起五台乃佛门圣地,或可避祸,遂连夜逃入山中。

时值隆冬,大雪封山,赵三又冷又饿又怕,蜷缩在狮子窝一破败山神庙中,怀中还揣着那把沾过无数牲口和人血的屠刀,刀刃在黑暗中泛着幽光。

夜半,风雪更骤。

忽闻笃笃敲门声。

赵三惊疑,握紧屠刀,哑声问:“谁?”

门外传来温和应答:“行路僧人,风雪阻途,求借片瓦避寒。”

赵三犹豫片刻,开门。

见一老僧,僧袍单薄,覆满雪花,面容清癯,眼神却澄澈温和,仿佛能看透人心。

老僧合十:“多谢施主。”

径自走到角落坐下,闭目诵经。

破庙寒风刺骨。

赵三冻得瑟瑟抖,老僧却似不觉寒冷,神态安详。

赵三忍不住问:“和尚,你不冷?”

老僧睁眼,目光落在他紧握的屠刀上,缓缓道:“身冷易御,心寒难消。

施主手握利刃,心中杀气如这风雪,岂不更寒彻骨髓?”

赵三如被针刺,低头看着屠刀,血债与罪孽涌上心头,冷汗涔涔。

老僧又道:“刀可断物,难断因果。

风雪虽恶,终有尽时。

放下心中刀,回头路自宽。”

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在赵三心坎上。

他看着老僧平静无波的眼睛,又看看手中屠刀,想起半生杀业,想起白日伤人惨状,想起官府追捕,万念俱灰中又生出一丝从未有过的悔惧与茫然。

“我…我还能回头?”

声音嘶哑颤抖。

老僧微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菩萨眼中,一念悔悟,胜过千金。

何不放下?”

赵三浑身剧震,望着那温和却蕴含无尽力量的目光,积压半生的凶戾之气瞬间溃散,“当啷”

一声,屠刀脱手坠地!

他扑通跪倒,对着冰冷的地面嚎啕大哭,仿佛要将半生罪孽都哭出来。

风雪不知何时停了。

晨曦微露,破庙内一片清冷寂静。

赵三抬起头,哪里还有老僧身影?唯余地上一个粗陶钵盂,盛着半钵清水,水中映着破窗外初升的朝阳,金光粼粼。

赵三怔怔看着那钵清水,又看看地上弃置的屠刀,刀身沾着的几点残血,在雪光映照下分外刺目,如开在雪地上的红莲。

他猛地对着空庙磕了三个响头,抹去泪水,拾起陶钵,再不回头,踏着积雪向山下走去,径直投了官府。

因有自与救人之功(曾于火场救人),加之苦主谅解,竟得轻判。

出狱后,他在五台山脚搭一草棚,每日为朝山者免费提供热水素斋,成了有名的“施茶赵”

有人问起那夜奇遇,他总摩挲着那个粗陶钵,憨厚一笑:“是文殊菩萨,用半钵清水,洗了我这双血手。”

尾声:云开见智

这年文殊圣诞,五台山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