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科技的科研园区嵌在城郊山谷间,晨雾尚未散尽,玻璃幕墙已折射出淡金的晨光。杨冬站在纳米材料实验室的操作台旁,指尖悬在屏幕上方,目光落在两串数据上——左边是昨夜团队连续三次粒子对撞实验的原始记录,数据波动得像被狂风搅乱的湖面;右边是集团总部凌晨下发的“标准参数表”,数字精准得连小数点后六位都纹丝不动。
“还是对不上。”丁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把一叠演算纸拍在桌上,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画满了红叉,“按实验数据算,这纳米涂层的耐高温极限撑死到3000K,可集团说能到5000K——刚才车间送来的样品,往高温炉里一塞,5000K烧了半小时,拿出来连个焦痕都没有。”
杨冬点开电脑里的“技术修正库”,屏幕上弹出一封匿名邮件,是她加入桃园科技时收到的第一份资料——里面附着她之前被“异常数据”困住的观测项目修正值,按这个数值逆推,原本混乱的天体运行规律瞬间变得清晰。“不止我们,”她转头看向丁仪,“天体物理学家老郑昨天说,他按集团给的‘宇宙辐射修正数据’重算,之前以为的‘规律紊乱’,其实是数据被某种未知因素干扰了——物理学没出问题,是我们看到的‘结果’错了。”
这样的场景,在桃园科技的二十多个实验室里每天都在上演。自“科学边界”的声音在学术界蔓延,不少科学家对着混乱的实验数据陷入绝望时,桃园科技的邀请函总会精准递到他们手中——没有多余解释,只附一份修正后的真实数据,再加一句“来这里,看见真正的科学”。截至此刻,杨冬、丁仪、老郑在内的上百位各领域顶尖学者已齐聚于此,覆盖物理、能源、材料、医疗、智能五大领域,形成了一张隐秘的科研网。
“别跟实验数据死磕了。”材料学主任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份烫金的生产报告,语气里藏不住兴奋,“核聚变车间刚传捷报——按集团给的全套参数组装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第一次试运行就稳了,输出功率1.2Gw,够供一个中型城市的电!”
“这才是最邪门的!”丁仪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我们前前后后做了几十次对撞实验,连聚变反应的临界值都算不准,数据乱得像一锅粥。集团倒好,直接给了套‘傻瓜参数’,小到螺丝型号,大到反应堆核心部件的材质配比,写得明明白白,组装完就能用——这哪是搞科研,这是照着图纸拼乐高!”
杨冬点开“集团技术库”,屏幕上的分类栏清晰明了:能源板块里,除了可控核聚变参数,还有转化率45%的高效光伏材料数据,远超当前行业最高水平;材料板块中,自我修复金属合金的分子结构参数标注得细致入微;医疗板块里,第三代靶向药的配方和临床治愈率(89%)赫然在列;智能板块下,AI辅助科研系统的算法核心能精准预判实验误差。
“我问过上头,为什么集团的数据这么准。”老周叹了口气,把报告递到他们面前,“他只说‘这些数据经过了多重验证’,再追问就闭口不谈了。而且集团有死规矩:所有研发、生产必须严格按标准参数来,实验数据只做参考,不准用它修正参数——说是‘避免被干扰源带偏方向’。”
与此同时,遥远的三体星系监听站内,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桃园科技可控核聚变成功的情报。科学执政官站在投影前,思维波里翻涌着焦躁:“我们明明已经干扰了人类的实验数据,他们怎么还能造出可控核聚变设备?而且是直接按一套未知参数生产,连试错过程都没有!”
副官调出桃园科技的科研记录,语气凝重:“根据我们的监测,桃园科技所有研发都依赖这套‘标准参数’,它和人类自己的实验数据完全脱节,却在每个领域都能精准落地。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逻辑,找不到任何漏洞,甚至……比我们当前的技术参数更优化。”
“优化?”科学执政官的思维波骤然尖锐,“立刻通知Eto,让他们派人去毁掉桃园科技的核心技术数据,阻止他们继续推进这种‘异常突破’——不能让人类绕过我们的限制!”
桃园科技的夜幕比山谷外来得更早,晚上九点,科研区大部分实验室还在运转,园区外围的材料仓库却先响起了警报。负责运输核心部件的安保员小赵刚把一批纳米涂层样品搬进仓库,就看到仓库外的红外感应灯突然亮起——三道黑影正试图翻越外围围栏,手里提着黑色的设备箱,看模样是想破坏仓库里的部件。
“触发外围红外预警。”小赵立刻按下对讲机,“终结者-03号,请求支援,A区围栏有不明人员入侵。”
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