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大秦1250集:岁末雪,天下同利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楚地的岁末总裹着一层薄雪,不是咸阳那种能埋住马蹄的暴雪,是像筛了把碎盐似的,轻轻落在青灰的瓦檐上,落在田埂的麦秸垛上,也落在村民们刚扫干净的晒谷场上。卯时刚过,村口的铜锣就响了,“哐——哐——”三声,带着穿透晨雾的清亮,是秦斩让人敲的,要召集大伙去郡府前的空场盘点这一年的事。

张阿伯揣着刚磨的新面粉,揣得格外小心。那面粉是前天才用新粮种收的粟米磨的,雪白雪白,攥一把在手里,能从指缝漏出细绒似的粉粒。他走在雪地里,棉鞋踩出“咯吱咯吱”的响,遇上扛着木犁的王二,忍不住把布袋子掀开个角:“你瞅,今年这粟米磨的粉,比去年细多了,蒸馍能飘三里香!”王二凑过来看,眼里亮得很:“可不是嘛,要不是秦大人请来水工修了渠,咱这山地粟田哪能有这收成?”两人说着,脚步都快了些,空场上已经聚了不少人,织工们抱着锦缎,先生们夹着作业本,连颐老院的几个老人都由妇人扶着,慢慢往这边挪。

秦斩站在郡府门前的石阶上,穿一身半旧的玄色官服,腰间系着铜带钩,没戴冠,只束了个简单的发髻。他看着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脸上都带着笑,心里也暖烘烘的。去年他刚到楚地时,可不是这样——田埂上的渠是断的,粟穗瘦得像麻线,村民们见了官都躲,如今再看,晒谷场边新搭了市集的木棚,学堂的烟囱冒着烟,连村口的老槐树都比去年茂盛些。

“人差不多齐了,咱就开始吧。”秦斩的声音不高,却能让在场的人都听清。他没先说话,而是朝张阿伯招了招手:“张阿伯,您先说说今年的粮种。”

张阿伯立刻往前凑了凑,把面粉袋子往石桌上一放,布袋子口敞开,雪光映着面粉,晃得人眼晕。“大伙都知道,去年秦大人给咱带的新粮种,一开始我还犯嘀咕——这粟米籽儿比老品种小,能长好吗?结果春播的时候,水工带着咱修了灌溉渠,山泉水顺着暗渠流到田里,咱又照着秦大人说的,把土翻了三遍,施了草木灰。到秋收时,您猜怎么着?”他顿了顿,手往田埂的方向指了指,“那粟穗沉得压弯了秆,一亩地比去年多收了两石!我这面粉,就是用新粟米磨的,您闻闻,还有股甜气呢!”

人群里立刻响起议论声,有村民伸手摸了摸面粉,笑着点头:“真是好粉,明年我家也全种新粮种!”

秦斩笑着点头,又看向李婶。李婶是织坊的领头人,手里抱着一匹锦缎,红底金线,上面织着稻穗和游鱼,阳光一照,金线闪着光。她走到石桌前,把锦缎展开,引得村民们都围了过来。“这是咱织坊新织的‘稻鱼锦’,”李婶的声音带着自豪,“以前咱织锦,染料全靠从蜀郡和西域运,又贵又容易断货。后来秦大人让巡守队去山里找,愣是找着了能染紫的野花开,能染红的茜草。咱织工们试着种,试着染,现在染料全是咱楚地自己产的,成本降了一半,织出的锦缎还更鲜亮——上个月西域商队来,一下订了五十匹,说要运到于阗去卖呢!”

有织工在人群里补充:“可不是嘛,以前咱织工一天挣五十钱,现在能挣八十钱,家里娃的笔墨钱都不用愁了!”

秦斩的目光落在新先生身上。新先生是开春时从咸阳来的师资培育班结业的,手里抱着一摞作业本,纸页有些卷边,却干干净净。他把作业本放在石桌上,翻开最上面的一本,是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写的,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很认真,写的是“今日学‘渠’字,渠里有水,苗不枯”。“这是小石头的作业本,”新先生说,“小石头一开始要放牛,没法上学,秦大人办了‘半日班’,上午让他来读书,下午再去放牛。您看,这是他三月写的字,这是十一月写的,是不是工整多了?现在他不仅能认‘粟’‘麦’‘桑’,还能帮家里写家书呢!”

他又拿起另一本,是个小姑娘写的短文:“学堂外有棵小树苗,是先生带我们种的,先生说,树苗要好好长,我们也要好好长。田边有渠,渠里有水,水里有鱼,我们有饭吃,有书读,真好。”新先生的声音有些发颤:“现在咱‘半日班’覆盖了八个村落,适龄孩童入学率到了百分之九十二,咸阳学官还夸咱的《生活识字课本》编得好,要在全国乡村推广呢!”

人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掌声,连颐老院的张爷爷都拍着手,笑着说:“娃们能读书,就是好事!咱以前不识字,连地契都看不懂,现在娃能教咱,真好!”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雪地里扬起一道灰线,是咸阳来的使者。使者骑着一匹白马,身后跟着两个随从,都穿着朝廷的官服,腰间挂着铜印。秦斩赶紧迎上去,村民们也都安静下来,往那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