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
使者翻身下马,把马鞭递给随从,走到秦斩面前,拱手道:“秦大人,陛下听闻楚地今年治理成效显着,特命我来颁赏赐,传诏令。”他从随从手里接过一个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块匾额,黑底金字,刻着“天下同利”四个大字,字体浑厚,是李斯的笔迹。“陛下说,楚地把‘书同文’‘工同技’落到了实处,让百姓有饭吃、有书读、有活干,这就是大秦乡村治理该有的样子!”
使者又拿出一份诏令,展开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楚地推行新粮种、修灌溉渠、办半日班、建颐老院、兴市集商道,民生改善,成效卓着。其‘楚地乡村治理模式’,纳入大秦‘郡县治理范本’,令全国三十六郡派员学习,推广施行。钦此!”
秦斩接过匾额和诏令,躬身道:“臣秦斩,谢陛下恩典!”
村民们都激动起来,有人喊:“陛下圣明!”“秦大人好!”张阿伯看着匾额上的“天下同利”,眼圈有些红:“咱老百姓图啥?不就是图个有饭吃、有书读、家人平安吗?现在这些都有了,这就是‘天下同利’啊!”
秦斩让人把匾额抬到村口的老槐树上挂起来。老槐树有上百年了,枝桠遒劲,雪落在枝桠上,像是开了白色的花。村民们一起动手,把匾额挂在树干中间,黑底金字在雪光里格外醒目。使者站在树下,看着周围的景象——市集的木棚整齐,学堂的烟囱冒烟,田埂上的灌溉渠隐约可见,村民们脸上带着笑,忍不住感叹:“秦大人,楚地真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难怪陛下要推广楚地经验。我一路走来,见了不少郡县,像楚地这样把民生落到实处的,真是少见。”
秦斩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村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水工勘探地形修渠,织工试种染料织锦,先生教娃读书,老人们也帮着照看学堂和市集,没有大伙,哪有现在的楚地?”
使者点点头,又说:“陛下还让我带来了些赏赐,有布匹、粮食,还有五十斤笔墨,给学堂的孩子们用。”
村民们更高兴了,小石头挤到前面,看着使者手里的笔墨,眼睛亮晶晶的:“先生,我们有新笔墨了!”新先生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是啊,有新笔墨了,以后要更认真读书。”
日头渐渐升高,雪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落在匾额上,落在村民们的脸上。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忽然想起年初刚到楚地时,张阿伯跟他说的话:“秦大人,咱楚地多丘陵,雨水少,要是能让田有水,娃有书读,就啥都不愁了。”现在,这些都实现了,不仅实现了,还要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百姓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他忽然想起系统提示——早上盘点的时候,系统弹出的那句“楚地年度治理目标达成,民生改善指标超预期,‘楚地乡村治理模式’被纳入大秦‘郡县治理范本’,将在全国36郡推广”。以前他总觉得系统提示是冷冰冰的文字,可现在看着村民们的笑容,看着“天下同利”的匾额,忽然觉得这文字里也藏着温度。
傍晚的时候,村民们在空场上摆了宴席,用新磨的面粉蒸了馍,用新收的粟米煮了粥,还有李婶织坊的女工们做的酱菜,颐老院的张爷爷酿的米酒。雪又开始下了,轻轻落在酒杯里,化在米酒里,添了几分清甜。
秦斩坐在席间,看着张阿伯和王二碰杯,看着李婶和织工们说笑,看着新先生和孩子们一起唱学堂里教的歌,心里格外踏实。使者喝了杯米酒,笑着说:“秦大人,明年我还要来楚地,看看楚地的新变化,也看看全国各郡学了楚地经验后的样子。”
秦斩举起酒杯,望着村口的匾额,轻声说:“会的。明年楚地会更好,全国各郡也会更好。因为‘天下同利’,不是一块匾额,是咱大秦百姓一起过日子的盼头啊。”
雪越下越轻,落在“天下同利”的匾额上,落在村民们的笑脸上,落在楚地的田埂上、渠边、学堂外的小树苗上。远处的商道上,有西域商队的骆驼铃响,叮铃叮铃,和村里的笑声混在一起,像是在为这岁末的总结,唱一首温暖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