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集1256集:魏郡的水利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桩子隔了八尺远,结果刚挖下去四尺,渠壁就塌了半尺多的淤土,差点埋了他的脚。二柱红着脸站在那儿,手里的锤子都攥紧了。

阿石没骂他,只是走过去,用脚踩了踩塌下来的淤土:“二柱兄弟,这淤土看着软,其实最‘欺软怕硬’,桩子间距宽了,它撑不住就会塌,咱们打桩不是图省事,是为了让渠能用十年、二十年。”说着,他拿起锤子,重新量了五尺的距离,“来,跟着我打,桩子要垂直扎下去,砸到硬土层为止。”

二柱跟着阿石学,一上午打了十二根桩,没再塌过一次。中午歇晌时,他捧着粗瓷碗,跟老周说:“周叔,阿石师傅这法子真管用,以前我总觉得挖渠就是使劲挖,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老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学,以后魏郡的渠,还得靠你们年轻人管。”

修渠的日子里,魏郡的村民们都卯着劲干。天刚亮,田埂上就响起了锄头挖土、锤子打桩的声音;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村里的李大娘就带着几个妇人,挑着绿豆汤和麦饼来送饭,绿豆汤里还放了些冰糖,说是给大家解暑;傍晚收工时,阿石会留出半个时辰,教村民们看水位——他在蓄水塘边立了根木杆,刻上了红、黄、绿三道线。

“大家看好了,”阿石指着木杆,“绿线是常水位,塘里的水保持在这儿,既能浇地,又不怕下雨漫出来;黄线是警戒水位,到这儿就得把溢洪道打开,不然水会淹了旁边的田;红线是最低水位,到这儿就不能再放水了,得等下雨补满。”

有个叫王老汉的村民,眼睛有点花,总记不住线的颜色,阿石就找了块红布、一块黄布,分别系在对应的刻线上,还编了句口诀:“绿线满、黄线放、红线停,跟着线走水不慌。”王老汉念了几遍,拍着大腿说:“这下记住了!以后我每天来塘边看,保准不出错。”

半个月的时间,说慢也慢,说快也快。当最后一块石板铺在排水渠的渠沿上,当蓄水塘的木杆立起来,老周和阿石站在渠边,看着第一股积水顺着支渠流进主渠,再哗啦啦地汇入漳河,洼地的泥泞渐渐露出干燥的土层;北边的蓄水塘里,刚下过一场小雨,水位刚好到绿线,塘水清澈,映着天上的云。

“成了!”二柱第一个欢呼起来,村民们也跟着鼓掌,有些人甚至拿起锄头,在洼地的空地上翻起了土——他们要赶在种麦的时节,把这片憋了多年的洼地种上庄稼。

阿石看着眼前的景象,从背篓里掏出那袋楚地的粟种,递给老周:“老周兄,这袋种子你留着,明年春天试试种在高地,楚地的粟种耐涝,说不定在魏郡也能长好。”

老周接过种子,紧紧攥在手里,眼眶有点发热:“阿石师傅,谢谢你们,这渠不仅是水渠,是魏郡百姓的活命渠啊。”

接下来的日子,魏郡的农户们忙着在洼地种小麦,在高地的田埂边挖引水沟,把蓄水塘的水引到麦田里。李大娘家的二亩洼地,以前年年淹,这次种上小麦后,她每天都去田边看,看着麦苗从嫩绿长到深绿,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过了两个月,小麦抽穗了,魏郡的田埂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浪。李大娘挑了个晴朗的日子,割了几穗最壮的小麦,用布包好,带着自家烤的麦饼,和二柱、王老汉一起,去楚地找阿石。

当李大娘把麦穗递到阿石手里时,声音有点哽咽:“阿石师傅,您看,这麦子能长得这么好,全靠你们修的渠!以前这洼地,连草都长不好,现在能种出这么壮的麦穗,俺们都记着您的好。”

阿石拿起麦穗,轻轻搓了搓,麦粒饱满,透着新鲜的麦香。他笑着把麦穗递给身边的老张:“你看,魏郡的土就是好,比楚地的还养庄稼。”

老张刚要说话,就见秦斩的侍从匆匆走来,递过来一份文书。秦斩展开一看,脸上露出了笑意:“老周、阿石,魏郡郡守上书,说你们修的渠起了大作用,受涝受旱的农田面积减少了七成,朝廷要把‘因地制宜水利建设’的模式,在大秦中部的郡县推广。”

老周愣了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真的?那以后其他郡的百姓,也不用再跟老天爷赌收成了?”

“当然是真的。”秦斩把文书递给老周,“郡守还说,等小麦丰收了,要送一批新麦种到咸阳,让宫里也尝尝魏郡的新麦。”

那天下午,老周和李大娘他们在楚地的渠边坐了很久,看着楚地的粟田,想着魏郡的麦田,想着以后更多郡县的渠水,像楚地、魏郡一样,滋养着田里的庄稼。阿石说,以后他还要去其他郡,教更多人修渠,让大秦的每一片田,都能喝上稳当水。

夕阳西下时,渠水泛着金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