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第1261集:南方的防涝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又出了新问题。村南的渠要经过一片烂泥塘,一挖就冒黑水,土根本攥不住。李伯蹲在塘边,愁得直摸胡子:“这塘底是腐殖土,挖浅了排不出水,挖深了容易塌,这可咋整?”

秦斩盯着烂泥塘看了半天,忽然眼睛一亮:“李伯,咱不用挖到底。你看,这塘边有不少柳树,咱把柳树枝砍下来,编成筐,里面填上石头,沿着渠边垒起来,再用黏土糊住缝,不就能挡土了?”

李伯一拍大腿:“对啊!楚地修水塘时用过这法子,我咋忘了!”

阿虎立刻带着后生们去砍柳枝,妇人们则跟着编筐。王阿公找来了家里珍藏的麻绳,说编筐结实。大家围着烂泥塘忙了两天,柳枝筐垒起的渠壁果然稳固,黑水顺着渠慢慢流进河里,塘里的水位一点点降下去,露出了底下的硬土。

渠快挖通的时候,小张又提出了新主意。他看着田里刚补种的粟苗,对秦斩说:“秦大人,就算渠挖通了,雨水多的时候,苗根还是容易泡着。要不咱教农户搭高垄?把苗种在垄上,垄沟里的水能顺着渠排走,根就淹不着了。”

秦斩让小张先在王阿公的田里试。小张拿着锄头,把田分成一块一块的,每块田中间挖出道浅沟,两边堆起半尺高的土垄,再把粟苗种在垄上。王阿公看着新种的苗,有点不放心:“这垄这么高,天旱了咋办?”

“您放心,”小张笑着说,“渠里会留水,天旱了就把水引到垄沟里,苗根能吸着水,还不会淹着。”

刚搭好高垄,天就变了脸。乌云压得很低,风裹着雨点子砸下来,比之前的雨还大。周郡守急得在渠边转圈:“秦大人,这雨要是下三天,渠能顶住吗?”

秦斩站在渠边,看着柳枝筐垒的渠壁,又看了看加高的田埂:“放心,咱们去巡查,有漏水的地方立刻堵。”

那一晚,没人睡觉。秦斩带着李伯、小张、阿虎和村里的壮丁,沿着渠巡查。雨太大了,伞根本撑不住,每个人都淋得像落汤鸡。走到村西的渠段时,阿虎突然喊:“秦大人,这里漏水!”

大家跑过去一看,渠壁的黏土被雨水冲掉了一块,水正从柳枝筐的缝里往外渗,再漏下去,田埂可能就会塌。李伯立刻从怀里掏出预备的草袋,里面装着干土和石灰:“快,把草袋塞进去!”

秦斩第一个跳下去,水没到大腿根,冰凉刺骨。他接过草袋,往漏水的地方塞,小张和阿虎也跟着跳下来帮忙。王阿公举着灯笼,手都在抖,却把灯笼举得高高的,好让他们看清路。

折腾了半个时辰,漏水的地方终于堵上了。秦斩爬上岸,冻得嘴唇发紫,却笑着说:“没事了,再去前面看看。”

天快亮的时候,雨停了。

大家都累得坐在田埂上,看着东边慢慢亮起来的天。阿虎突然指着田里,声音都变了:“看!粟苗!”

所有人都抬头看——田里的高垄上,粟苗直直地立着,叶子上还挂着水珠,绿油油的,一点没被淹的样子。渠里的水顺着沟往下流,哗啦啦的,像在唱歌。王阿公走过去,摸了摸粟苗的叶子,又摸了摸渠壁,眼泪又下来了,这次却是笑着的:“活了,苗活了!”

村里的人都来了,看着没被淹的田,看着通畅的渠,有人哭,有人笑,还有人抱着粟苗蹲在田埂上,像抱着自家的娃。周郡守走到秦斩身边,深深作了个揖:“秦大人,您救了庐江啊!”

接下来的日子,渠边更热闹了。其他村落的农户都来学挖渠、筑田埂、搭高垄,李伯把“挖深渠、筑田埂”的法子画成图纸,小张教大家用水准尺测水位,秦斩则跟着周郡守,去别的县巡查,帮着制定排水方案。

一个月后,庐江郡的排水渠全修通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条条深渠像脉络一样,把田里的水引到河里;田埂上的柳树发了新芽,高垄上的粟苗长得比楚地的还壮。

又过了两个月,到了收割的时候。王阿公的田里,粟穗沉得压弯了杆,他割下一把,搓出粟米,捧在手里,金黄的米粒闪着光。他把粟米送到秦斩面前:“秦大人,您尝尝,这是咱庐江最好的米。”

秦斩接过一把,放进嘴里嚼了嚼,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看着远处的田埂上,农户们都在收割,笑声顺着风飘过来,心里也暖烘烘的。

这时,周郡守拿着一张纸跑过来,脸上笑开了花:“秦大人!咸阳来的文书!您看!”

秦斩接过纸,上面写着:“楚地水利技术适配南方庐江郡,防涝农田面积达8万亩,庐江郡雨季粮食损失率下降90%,解锁‘南排北引’差异化水利方案,成为大秦水利地域适配范本。”

李伯凑过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