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第1264集:河西的耐旱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走了二十天,终于看到了敦煌的城墙。远远望去,城墙在黄沙里像一块灰褐色的石头,城门口的商队比上次少了一半,连平时热闹的市集,都没几个人。

阿古拉带着李婶和王阿婆直接去了沙漠边缘。刚走了没多久,李婶就看到了几丛绿色的灌木——叶子窄长,上面挂着一串串黄色的小果子,风一吹,果子晃了晃,掉下来一颗,滚进沙里。

“这就是沙棘!”阿古拉指着灌木说。

李婶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果子,捏了捏,汁水很足,黄色的汁液沾在手指上,不容易洗掉。她又挖了挖根部周围的沙子,没挖多深就碰到了粗粗的根须,盘根错节的,像在沙地里织了一张网。

“王姐,拿个小碗来。”李婶喊了一声。王阿婆立刻从布包里掏出一个粗瓷碗,李婶摘了一把沙棘果,放进碗里,用石头砸碎,挤出黄色的汁液,再兑了点水,把一块白麻布放进去浸泡。

“等半个时辰看看。”李婶擦了擦手上的汁液,“要是颜色能固住,就能当黄色染料。”

半个时辰后,李婶把麻布从碗里捞出来,晒干的风一吹,麻布很快就干了——上面染出了一层淡淡的鹅黄色,虽然不深,但很鲜亮。

“成了!”王阿婆高兴地喊起来,“再加点东西,颜色肯定能更深!”

李婶却没停,她又摘了些沙棘叶,放进铁锅里,加了点水,架在火上煮。煮了半个时辰,叶子变得软烂,水变成了黄绿色。她把茜草剪碎,放进锅里一起煮,没过多久,水就变成了浅红色。

“玛依拉,拿块坯布来!”李婶朝着跟来的玛依拉喊。玛依拉赶紧跑回织坊,拿来一块白坯布,李婶把布放进锅里,搅动了几下,让布充分浸泡。

“这能染出红色?”阿古拉有点怀疑,他见过楚地用茜草染红色,要煮好几个时辰,还得加媒染剂。

李婶点点头:“沙棘叶里有鞣质,和茜草一起煮,能当媒染剂,不用额外加东西。敦煌没有楚地那么多水,就得找这种‘一物多用’的法子。”

又煮了一个时辰,李婶把坯布捞出来,晾在沙棘丛上。夕阳西下,红色的坯布在黄沙和绿树间,像一团燃烧的火,格外显眼。

“太红了!比楚地的茜草染得还亮!”玛依拉跑过去,摸了摸坯布,激动得跳起来,“李婶,您太厉害了!”

可高兴没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沙棘虽然耐旱,但刚种的幼苗还是需要水,敦煌的水有限,怎么才能让幼苗活下来?

李婶跟着阿古拉去看农户的田,看到他们在地里挖了浅浅的坑,用来存雨水,可沙子渗水性好,雨水很快就没了。李婶蹲在坑边,用手扒拉着沙子:“要是把坑挖深点,再做点处理,说不定能存住水。”

她让阿古拉召集农户,找了块背风的沙地,示范着挖沙坑:“先挖一个三尺深、两尺宽的坑,坑底铺一层黏土——敦煌附近有没有黏土?”

“有!城西的河沟里有!”吐尔逊立刻说,“去年我们挖水井时见过。”

“那就好。”李婶接着说,“坑底铺半尺厚的黏土,用脚踩实,防止漏水;然后在黏土上铺一层沙棘的枯枝,再填沙子,把沙棘幼苗种在沙子里。浇水的时候,水会渗到黏土层上,慢慢往上返,幼苗的根能吸到水,又不会淹着。”

农户们半信半疑地跟着挖沙坑。阿古拉带着几个后生去城西运黏土,玛依拉和王阿婆教大家处理沙棘枯枝,李婶则手把手教大家种幼苗——每株幼苗之间留两尺的距离,浇定根水时要浇透,让黏土层吸足水。

可刚种了三天,就遇到了风沙。第二天早上,李婶跑到沙棘田一看,好几株幼苗被风沙吹倒了,沙坑里的水也渗得差不多了。

“这可咋整?”一个农户蹲在地上,看着倒在沙里的幼苗,眼圈红了,“咱敦煌的沙,连草都难长,这沙棘……怕是也活不了。”

李婶没说话,弯腰把倒了的幼苗扶起来,重新培土,又从布包里拿出岩柏的种子,撒在沙棘苗旁边:“岩柏的根能固沙,和沙棘种在一起,能挡点风沙。”她又对农户说,“风沙大的时候,咱们在沙坑周围堆点沙埂,像给沙坑戴个帽子,就能挡住沙子。”

接下来的日子,李婶几乎天天泡在沙棘田里。天不亮就起来,去查看沙坑的水位,中午顶着太阳教农户怎么给幼苗除草,晚上则在织坊里琢磨怎么改进染料——沙棘果染的黄色有点浅,她就试着把果子晒半干再煮,颜色深了不少;沙棘叶和茜草染的红色在阳光下容易褪色,她就加了点骆驼刺的根一起煮,颜色变得更稳固。

王阿婆也没闲着,她教敦煌的织工们楚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