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第1264集:河西的耐旱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地的染锦技巧——怎么让颜色过渡自然,怎么在锦缎上织出渐变的花纹。玛依拉学得最快,她把敦煌的骆驼、沙棘图案织进锦缎里,再用沙棘染的黄和茜草染的红搭配,织出的锦缎既有楚地的细腻,又有敦煌的粗犷。

一个月后,沙棘苗长出了新的叶子,绿油油的,像给沙地铺上了一层绿毯。李婶让农户们摘了些沙棘果,煮了一大锅黄色染料,染了十几匹坯布,送到织坊里。

织工们立刻忙碌起来,机杼声重新在织坊里响起来,比以前更热闹。阿古拉看着织机上慢慢成形的云锦,黄色的沙棘图案点缀在红色的底布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三个月后,沙棘田迎来了丰收。一串串黄色的沙棘果挂满枝头,农户们背着竹筐,兴高采烈地采摘,孩子们则在田边跑来跑去,捡起掉在地上的果子,放进嘴里嚼,酸得眯起眼睛,却笑得开心。

织坊里,李婶和王阿婆、玛依拉一起,用新收的沙棘果和叶子染了一匹大云锦。底色是深红色,上面织着沙漠、骆驼和沙棘丛,骆驼的鞍鞯用的是沙棘染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阿古拉摸着这匹云锦,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花纹,眼眶有点发热:“李婶,您看,这比楚地的锦缎还亮!以后咱敦煌再也不用愁染料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李婶笑着说,“是咱敦煌的沙棘好,是大家一起种出来的。以后你们还可以试着种别的耐旱染料,比如沙蒿,叶子能染绿色,说不定能织出更多颜色的锦缎。”

这时,于阗国的使者正好到了敦煌。当他看到织坊里挂着的沙棘染锦时,眼睛都亮了,立刻决定多订二十匹,还说要把敦煌的锦缎介绍给西域其他城邦。

消息传到咸阳,朝廷派来的官员特意来敦煌查看,看到沙棘田里的丰收景象,又看了织坊里的染锦,连连称赞。后来,官员把敦煌的经验写成文书,送到全国各郡,还赐了“溪种沙育”的名号,让其他缺水的郡县都来学习。

李婶要回楚地那天,敦煌的百姓都来送她。阿古拉给她的骆驼上装了满满一袋沙棘果干,玛依拉送给她一匹小云锦,上面织着楚地的稻田和敦煌的沙棘,吐尔逊则把一把沙棘种子塞进她手里:“李婶,把这种子带回楚地试试,说不定在楚地的坡地上也能种。”

李婶接过种子,放进布包里,心里暖暖的。她看着远处的沙棘田,黄色的果子在阳光下像星星一样亮,风吹过,沙棘叶“沙沙”响,像在和她告别。

“我还会来的。”李婶挥了挥手,“下次来,我要看看你们种的沙蒿染锦!”

骆驼队慢慢远去,驼铃“叮铃”响,和沙棘田的“沙沙”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敦煌的沙地里,沙棘还在生长,染出的锦缎一匹匹通过丝路运往西域,让更多人知道,在这黄沙漫天的地方,也能长出最鲜亮的颜色,织出最动人的锦缎。

后来,楚地的坡地上也种上了沙棘,用沙坑存水的法子在南方缺水的郡县推广开来。有人说,是李婶把敦煌的沙子带到了楚地,也把楚地的智慧留在了敦煌。而那匹织着稻田和沙棘的云锦,被挂在咸阳的皇宫里,成了大秦跨地域协作的象征——不管是溪边还是沙地,只要肯琢磨、肯变通,就能种出希望,织出好日子。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