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必假作符命,欺君之诡计也!
甄寻闻子怒,这才知道弄巧成拙,恐被杀头,就取些金银,一溜烟逃出家门。
不到半日,果有吏卒包围甄府,声言奉旨抓捕甄寻。
甄丰尚还不知甄寻所犯何罪,等问明情况,直吓得魂飞外,急忙四处寻找,欲绑子入朝,为自己免罪。
偏偏这甄寻惧罪,藏匿甚秘,寻之不果。
朝使在前院等得不耐烦,屡次登入内堂逼迫,渐渐无礼。
甄丰眼见无法对付,只好服毒自尽。
朝使见甄丰已死,遂派人入府挨屋搜捕,终未找到甄寻,只得回去复命。
王莽听甄丰自尽,不肯罢休,便下令通缉甄寻,并追究党羽。
廷尉及御史大夫闻风而动,数日内搜寻不果,只得具疏上奏:臣等遍查朝中勋贵子弟,得知国师刘歆之子侍中刘棻、长水校尉刘泳,刘歆门人骑都尉丁隆,大司空王邑弟左关将军王奇等,都是甄寻素日好友,往来交厚。
故请逐个问讯,望乞允准。
王莽:准奏。
无论何等皇亲贵戚,若有包庇,一旦查实,皆属同罪!
廷尉领旨,于是照方抓药,将上述人员一股脑儿擒入狱中,逐一审问。
刘棻等几人因甄寻在逃,无从对质,自然不肯承认。
因此数人皆是重臣亲属,勋贵子弟,故此事件迅蔓延酵,以致朝野大哗,沸反盈。
数日之后,甄寻被擒回京。
甄寻到案,闻父亲因受自己连累而死,不由大恸。
因不欲再牵累朋友,遂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并假作符命之事,与刘棻等人并未通谋,毫无关系。
偏偏主审官吏已得子暗示,有心除掉这些知道子当初假造符命篡位知情者,便不听甄寻所,继续严刑逼供,非将刘棻等人牵扯在内。
甄寻无力自保,刘棻等人更是百口莫辩,只得听由命,都被定成死罪。
不但如此,又有刘棻授业老师扬雄,也成此案嫌疑犯,遭到传讯。
镜头闪回,杨雄出场,叙其平生。
扬雄字子云,蜀郡郫县人,与司马相如同郡,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
先人是有姬伯侨后代,食邑晋国扬城,并以此为氏。
扬雄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太守,因避仇迁居郫都。
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只有一子单传,家族世代以耕种养蚕为业。
扬雄幼时好学,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语,爱静默沉思。
博览群书,无所不读。
因无嗜欲,不逐富贵,不忧贫贱,家产不过十金,并无一石余粮,却处之安然。
胸怀博大,非圣哲书不喜;不合己意,既富贵不为,最喜辞赋。
郡中时有名士严君平,本姓庄,名遵,崇尚老庄,隐居于唐昌镇西南十里横山。
通读《老子》《庄子》《易经》等典籍,深入钻研周易数理,皆融会贯通,得真知灼见。
蜀人称其知文,认星象,善占卜,通玄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严君平在山上开办横山读书台,平日一边教课,一边整理着作。
扬雄闻其大名,便上山拜师,行跪拜之礼,奉师仪十条腊肉以献。
经过一番谈论,严君平对扬雄颇为满意,收其为徒,授业八年。
严君平知足常乐,一生收徒无算,扬雄是乃众徒中之姣姣者也。
汉成帝时,经蜀人杨庄推荐,扬雄得以入朝为官,随侍子。
扬雄曾与成帝前往甘泉宫,眼见依仗恢宏,供奉奢侈,便作《甘泉赋》,以讽刺子铺张。
又作《羽猎赋》,仍以劝谏为主题。
汉成帝喜其文才,非但不怒,反而封其为黄门郎,使与王莽、刘歆等同僚。
扬雄又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讽谏。
汉哀帝时,扬雄认为辞赋是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
遂仿《论语》着作《法言》,又模仿《易经》以作《太玄》,提出以玄为宇宙万物根源学。
有人见其妄撰经典,出言笑之,杨雄于是又作《解嘲》以自辩。
因家道贫寒,为自我宽慰,又写《逐贫赋》。
其后在京师设馆收徒,刘棻即是其众徒之一。
闪回结束。
甄寻、刘棻因献符瑞之事获罪,甄丰自杀,王莽不肯罢休,由是下诏。
传旨官:建兴子诏命,甄寻伪造符命,罪不可赦,枭弃市;同犯刘棻流放四裔,非遇特赦不得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