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九集 逼反流民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随从众官死者三百余人,血流成溪。

李特大胜归衙,来向赵廞报功。

赵廞见此,知道与朝廷再无和解余地,于是公然扯旗造反,宣布益州独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元太平,安排设置僚属,改换郡守。

晋廷所任命官员哪敢反抗?自是无不从命。

赵廞入驻蜀汉旧宫,升殿高坐,命奉旨官草诏,高声宣读:任命李特为镇北将军,引兵驻守绵竹,以为成都北藩。

李特:臣领旨谢恩。

奉旨官:诏拜李特之弟李庠为威寇将军,封阳泉亭侯,募集六郡勇士,据住剑阁,以当朝廷来伐。

李含、任回、上官惇、李攀、费佗、苻成、隗伯等皆为偏裨,帐前效命。

李庠:臣领旨,谢主隆恩。

奉旨官:诏派长史费远、督护常俊、犍为太守李密三将,率一万军驻于绵竹石亭,以断汉中北路。

费远等:臣等遵旨!

字幕:月余之后。

银安殿上,文武列班。

长史杜淑、张粲出班上奏:启奏主公,臣等有本。

赵廞:有本奏来。

杜淑:臣闻李庠到剑阁之后整修武备,抚恤流亡,由此甚得民心,人皆称为东羌良将。

赵廞:此乃好事,甚慰我心。

张粲:臣谓不然。

那李痒为人骁勇,更甚其兄李特。

主公始霸蜀中,令其掌握重兵,非所宜也。

非我族类,其心难测,彼若倒戈反击,则谁能制之?

杜淑:此言是也。

望主公早决,尽快设法除之。

赵廞听罢,一时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殿头官入报:启主公,李庠由剑阁遣使上表。

赵廞:宣上殿来。

来使入殿,再拜上表。

赵廞展表详观,见是李庠亲笔所书,劝自己称帝。

赵廞看罢,面呈喜色,将奏表展示众臣:我看李庠,对孤倒是一片忠心。

杜淑谏道:臣谓不然。

李庠此奏,非惟大逆不道,亦包藏祸心,便如当年孙权劝进曹操用意无二,欲置将军于炉火上烤也。

赵廞:卿得无多虑哉?

张粲:主公明鉴,杜长史金石良言,望主公纳之。

若是不然,祸不远矣。

赵廞:何至如此!

张粲:主公始得成都,立足未稳,军权尽在李氏兄弟手中,北部屏障尽为流民所据。

明公若于此时称帝,朝廷必大兵来伐,彼时李庠必献关以降,以将军为晋献之礼也。

杜淑:张公忠言逆耳,望主公慎思之。

赵廞被他二人轮番进谄,深以为然:既是如此,便依二卿所奏,除了这个祸害罢。

于是下令,派人召诱李庠入成都杀之,又拘捕其子侄辈十余人,尽杀于剩

诛杀李庠全家已毕,赵廞忽然猛醒,当即埋怨杜、张二人:孤一时糊涂,听信你等之言,杀了李庠。

则李特、李流皆在外带兵,若其谋反,孤将奈何?

杜淑:彼皆流民,止于饱暖而足,有甚大志!

主公可使人前往安抚李特、李流,就李庠因进大逆之言,应判死罪,今杀其以儆效尤,与你兄弟无干,如此祸患自消。

赵廞闻奏,只得依计照办,派使者前往川北大营,并赐印符,任李特、李流为督将。

使者于是到至川北,面见李特、李流,宣读敕命,深加抚慰,然后颁赐印符。

李特闻李庠被杀,怨恨满胸,将印符怒摔于地,一把扯过来使,挥剑砍下脑袋。

然后与李流商量,立即各带本部兵马,反攻成都。

兵至绵竹城下,李特吩咐军兵叫城:若是拒守不降,城破之时,鸡犬不留!

绵竹长史费远闻报李特兄弟俱反,急请犍为太守李苾到衙,商议布置防守。

费远:贼势浩大,绝非绵竹孤城可当。

若依公计,当如之何?

李苾:愿闻先生良策。

费远:若依愚计,便请将军守城,某与督护常俊分兵一半,出城下寨,以为犄角之势,迎敌贼众;一面具折遣使,向成都告急。

将军以为如何?

李苾:此计甚善,就依先生。

镜头转换,流民大营。

日出之时,李特升帐,对胞弟李流道:费远见我兵至,必向成都求救,使赵廞兵袭我之后。

彼时两面夹击,使我腹背受敌,则如其何?

李流:既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