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下一代。
所谓的睡前操,所谓的互动游戏,全都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做准备!
不知过了多久,头顶的日光灯闪烁了几下,骤然大放光明。
电力,恢复了。
楼道里一片欢呼,仿佛劫后余生。
院长擦着冷汗,看着眼前这群刚刚还在“指挥战斗”的老人,又变回了平日里安静祥和的模样,心中百感交集。
他当即宣布,要在敬老院成立一个“银龄应急团”,由李老头担任总教官。
话音刚落,一个中年男人便皱眉反对:“院长,这不合适吧?我爸心脏不好,这都多大年纪了,还让他们折腾这些危险的东西?”
“是啊是啊,万一出点什么事,谁负责?”附和声四起。
一片嘈杂中,老李头缓缓地举起了手。
两位老人立刻上前,一左一右,将他从轮椅上搀扶起来。
他的双腿在微微颤抖,站直身体这个简单的动作,似乎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他环视四周,目光扫过那些面带忧色的子女,声音嘶哑却字字千钧:“我们不是要去冲锋陷阵,更不是要逞英雄。我们只是想,用我们这把老骨头,教会我们的孙子、孙女——当黑暗来临的时候,不要只等着别人来救。”
他顿了顿,挺直了因常年弯曲而有些佝偻的脊背。
“要让他们知道,老人,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那束光。”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那些反对的家属,脸上写满了羞愧与震撼。
“啪。啪啪。”
清脆的掌声响起。
楚牧之带头鼓起了掌,他眼眶发热,用尽全力,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敬意都倾注在这掌声之中。
很快,掌声汇成雷鸣,经久不息。
一周后,楚牧之的专栏《民间志》更新了增补章节。
新的标题,只有五个字——“沉默的调度者”。
他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将那十位老人的口述笔记和《守灯人操作精要》里的几页图纸,原原本本地收录了进去。
文章发布的当天下午,楚牧之收到了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包裹。
他拆开层层包裹的牛皮纸,里面是一套码放整齐、泛黄发脆的值班记录本。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本,只见扉页上用褪色的蓝黑墨水写着一行字:
“交给你,是因为你懂——有些光,必须由熄灭过的人来点亮。”
同一时刻,万里之外的巴黎。
华人街一家灯笼铺的老店主,正在清扫一只积灰许久的旧灯笼。
当他用掸子拂去灯笼内壁的灰尘时,惊奇地发现,那些细微的尘埃,竟在内壁上自动聚拢,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惟妙惟肖的猫爪印记。
他凑近了,好奇地轻轻吹了一口气,那猫爪印便如梦幻泡影般,悄然散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楚牧之摩挲着那本古旧的记录本,指尖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他知道,从接过这套记录本的这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已被彻底改变。
当他以为自己记录的是历史时,却不知自己也即将成为点亮未来的那束微光。
一个新的邀请,正静静地躺在他的邮箱里,等待着他去开启一个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