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的光标闪烁着,像一个等待被唤醒的脉冲信号。
楚牧之深吸一口气,指尖轻点,接受了那份来自春风小学的邀请。
他将要开设一门名为“城市心跳”的选修课,向孩子们讲述那些隐藏在钢筋水泥之下的生命线。
第一堂课,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洒在孩子们一张张充满好奇的脸上。
楚牧之清了清嗓子,刚说出“守灯人”三个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就举起了手,声音清脆:“老师,我知道!守灯人是童话故事里的英雄,就像守护宝藏的龙!”
童言无忌,却像一根细针,精准地刺中了楚牧之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他正准备解释“守灯人”的真实存在与意义,操场上却陡然传来一声尖锐的惊呼,撕裂了课堂的宁静。
“有人晕倒了!”
楚牧之的心猛地一沉,本能地就要冲出去。
可他还没来得及起身,眼前的一幕让他瞳孔骤然收缩。
教室里的孩子们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地涌向窗边,反而像接收到了某种无声的指令。
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眼神沉静得不像个孩子,他猛地站起,声音不大但极具穿透力:“全体注意,启动‘红豆预案’!”
话音未落,原本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们瞬间化作一道道迅捷的影子。
离操场最近的两个男孩,一把抓起自己的书包,飞奔下楼,熟练地拉开拉链,用书包在昏倒的同学头顶撑起一个简易的遮阳棚,模拟出最基础的“离网供电”遮蔽结构。
另一个女孩则从文具盒里掏出一张巴掌大的荧光贴纸,精准地贴在昏倒学生身旁最显眼的位置——那是“定位终端”的标记,确保救援力量能第一时间锁定目标。
更让楚牧之感到震撼的,是留在教室里的一组孩子。
他们没有围观,没有吵闹,而是由一个女孩带头,伸出双手,清脆而富有节奏地拍击起来。
“啪、啪啪、啪——”
那不是杂乱的掌声,而是标准的摩斯电码!
他们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向全校广播求援信号:“SOS,操场,一人昏迷,速来!”
短短三十秒,一场突发的校园意外,被一群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处理得井然有序,冷静得近乎冷酷。
校医提着急救箱飞奔而至时,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愣住了。
她蹲下身检查,发现孩子们用书包搭建的那个看似随意的遮蔽棚,其倾斜角度和开口方向,竟然完美符合通风散热的最优模型。
一张小小的便签纸被压在昏倒学生的手边,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发病时间、初始体征,甚至连脉搏的快慢变化都用波浪线做了标注。
“天啊,你们……你们怎么会知道这些?”校医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那个指挥的班长小脸绷得紧紧的,无比认真地回答:“我们在‘守灯人闯关’的游戏里,这一关练过十次了。老师说,每一次练习,都是为了一次可能发生的真实。”
楚牧之远远地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风吹过,扬起他的衣角。
他看着孩子们自发地用彩色粉笔,在昏倒的同学周围画出红、黄、绿三个同心圆,分别代表核心救治区、辅助区和隔离区。
那简单的线条,那清晰的逻辑,在他眼中无限放大,最终与他记忆深处那块布满了复杂线路和战术标记的巨大电子屏重叠。
他的战术板,他以为早已尘封的过去,竟在这些稚嫩的童真之手中,以最纯粹、最原始的方式,复活了。
课后的紧急研讨会上,气氛却异常凝重。
几位老教师忧心忡忡,认为这种过于专业化的应急训练,会让孩子们过早地接触到世界的残酷,甚至会催生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应该教他们求助,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变成小英雄。”一位老师的发言代表了多数人的看法。
争论声中,一直沉默的林小雨站了起来。
她没有反驳,只是平静地打开了自己的备课笔记,投影在屏幕上。
“各位老师,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英雄化’,而在于‘神话’。”她的声音清澈而坚定,“我们不需要去神话任何人,更不需要把‘守灯人’塑造成遥不可及的神。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们相信一件事——他们自己,本来就具备拯救的能力。”
屏幕上,她的教案一页页翻过。
枯燥的摩斯电码,被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跳绳歌谣;复杂的城市电网线路图,被设计成了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拼图比赛;连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