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长,你大老远逃荒到幽州,上面还有个老娘,还是独子,咋还想来参军呢?你老娘一个人在家,你放心的下啊?”
定襄城燕王营地宿舍区内,此时,还未到达就寝时间。
燕王卫中军\"大戟士营\"的宿舍区中,响起了同僚之间的日常闲话。
被问话的人,不是别人。
正是关中发生旱灾和蝗灾时,带着病弱老娘,以及同村失去父母的少女招娣,搬来幽州的徐根生。
在他们初次来到幽州时。
李恪为了让这些千里迢迢、远离家乡的灾民能安稳立足。
除了颁布一系列安置政策,分田分地,减免赋税,组织人手帮助他们修建房屋外。
为了让他们快速在自己的封地上扎根,快速安定下来。
李恪还特意弄了一个定点帮扶政策。
对这些迁徙来的流民家庭,结成“帮扶对子”。
而他和来福也趁机偷偷溜出王府,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布短打,扮成帮扶的小吏,来到了徐根生所在的安置村。
成了徐根生家名义上的“帮扶责任人”。
最后,还是马周前去寻找李恪的时候,这才暴露了身份。
徐根生也没有想到,堂堂一介亲王的李恪。
竟然会像寻常百姓一样,在他家帮做各种农活。
从来不喊苦,不喊累。
再加上在上了到达幽州城的乘船时。
他那一直深受疾病缠身的母亲,就被燕王卫的医官拉去医治。
到了幽州,他娘的身子骨,竟比逃荒前还要硬朗几分,面色也红润了。
对于这些恩情,徐根生嘴上笨拙,说不出什么漂亮话。
但心里却跟明镜似的,一笔一笔都刻在心头上。
他觉得,是燕王殿下把他们这些快饿死、病死的灾民,从深渊里拉了出来,还过上了热乎的日子。
他娘现在每天不仅能下炕,还在院里种了半畦青菜。
每次他从田间劳作回去,就会看到她坐在门口,就着夕阳给他缝布纳鞋,嘴里总念叨着。
“以前在关中,没到秋冬季节,就咳得连床都下不来,哪敢想还能有这么舒坦的日子?这都是殿下给的,娃咧,你可得记着这份恩情。”
后来,在幽州过了半年,日子终于是彻底安定了下来。
他与招娣,也就是一起逃荒来到幽州,那个失去父母的同村少女。
在乡亲们的撮合和徐根生老娘的默许下,成了亲。
没过多久,招娣便有了身孕。
这个消息,让徐根生老娘欢喜得直抹眼泪,连声念叨“老天爷开眼,徐家有后了”。
徐根生自己更是激动得几夜没睡好,摸着招娣尚未显怀的肚子,傻笑了不知多少回。
然而,也正是这即将到来的新生命,让他更加坚定了参军的念头。
他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李恪的恩情,为这个刚刚有了温度,有了希望的家,更为那未出世的孩子,搏一个更加安稳、更有希望的未来。
要知道,没有燕王殿下,就没有他家的今天,更没有这即将到来的新生命。
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光靠种地、过日子是还不清的。
为此,他将他想要参军的想法,告知了告知了老娘和新婚媳妇。
李根生原以为会遭到两人的剧烈阻拦。
毕竟他是徐家独苗,老娘年事已高,招娣又怀着身孕,家里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他甚至在心里演练了好几遍说辞,想着要怎么劝她们放心。
就在他把话说完之后,屋里的气氛也一度陷入死寂,只有灯烛“噼啪”燃着的声响。
他那双攥着衣角的手,都不自觉地出了一层汗。
然而,他娘在听完他磕磕绊绊却异常坚定的陈述后,沉默了许久。
昏黄的油灯下,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泪水纵横,她看着坐在凳子上不知所措跪的儿子。
又看了看一旁垂泪不语、手护着小腹的儿媳。
最终,发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
“儿啊……”
老人家颤抖着伸出手,摩挲着徐根生因为激动而紧绷的脊背。
“阿娘知道……阿娘什么都知道。没有殿下,就没有咱娘俩的今天,更没有这未出世的孙儿……”
她的声音哽咽着,充满了无尽的担忧与不舍,却也有着一种被现实和恩情磨砺出的通透。
“你是咱老徐家的独苗,娘恨不得把你拴在裤腰带上,平平安安过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