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第1248集:老人的照料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亮堂!”赵爷爷坐在石凳上,敲了敲桌子,笑着说:“以后咱就能在这儿下棋了,再也不用风吹日晒了!”

秦斩站在门口,看着老人们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暖烘烘的。“各位大爷、大娘,”他清了清嗓子,“这颐老院从明天开始运营,每天三顿饭,都是村里的妇人轮流做。早上辰时开饭,中午未时,晚上酉时。要是想在这儿歇脚,屋里有床铺,要是想回家住,也成。”

他顿了顿,又说:“我还跟郡里的医工说了,让他每隔三天来一次,给大家问诊、量体温。还有村里识字的孩子,每天下午会来给大家读报,讲讲外面的新鲜事。”

“太好了!”张阿伯拍着手,“我那儿子跟着商队去了西域,我正想知道外面的事呢!”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李婶就提着米袋和菜篮来了。她是第一个轮流做饭的妇人,昨天特意去市集买了新鲜的青菜和鸡蛋,还从家里带了块腊肉。“老人们牙口不好,我得把饭煮得软一点,菜炖得烂一点。”李婶一边淘洗米,一边跟旁边帮忙的阿禾说。

阿禾是村里的姑娘,刚从郡里的学堂回来,听说颐老院缺人帮忙,就主动来了。她帮着李婶择菜,还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婶子,我教老人们编草绳吧?”阿禾忽然说,“织坊最近缺草绳捆锦缎,编好的草绳能卖给织坊,老人们还能赚点零花钱。”

李婶眼睛一亮:“这主意好!老人们闲着也是闲着,编草绳既能解闷,又能赚钱,多好!”

辰时一到,铜铃“叮铃铃”响了。老人们陆陆续续来了,有的拄着拐杖,有的互相搀扶着。张阿伯来得最早,他坐在桌旁,看着李婶把一碗碗白米饭端上来,还有炒青菜、蒸鸡蛋和一碗腊肉炖土豆,香气扑鼻。

“大家快吃吧,不够再添!”李婶笑着说。老人们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菜,都赞不绝口。“李婶的手艺真好!”王婆婆说,“比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赵爷爷扒了一口饭,点点头:“这饭煮得软,我这牙口不好的,也能吃得香。”

吃完饭,阿禾把早就准备好的稻草拿出来,分给老人们。“大家看,编草绳要先把稻草理整齐,然后像这样交叉编……”阿禾拿着稻草,一步步演示,手把手地教。张阿伯学得快,没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小段,虽然有点歪,却很结实。“阿禾姑娘,你看我编的成吗?”他举着草绳问。

阿禾笑着点头:“张伯,您编得真好!再编长点,就能卖给织坊了。”

王婆婆眼神不好,手指也有些抖,编了好几次都散了。阿禾耐心地帮她理好稻草,握着她的手一起编:“婆婆,慢慢来,别急。”王婆婆跟着阿禾的动作,慢慢编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多少年没编过这个了,没想到还能捡起来。”

第三章院里的烟火气

颐老院的日子一天天过,院里的烟火气越来越浓。每天早上,妇人们轮流来做饭,今天是张婶做的小米粥和咸菜,明天是刘婶做的馒头和豆腐脑,后天是王婶做的面条,顿顿不重样,还都合老人们的口味。

老人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早上辰时前准到,吃完早饭,有的在凉棚下下棋,有的在屋里编草绳,有的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张阿伯和赵爷爷是棋友,每天吃完早饭就搬着石凳到凉棚下下棋,楚河汉界分两边,棋子落得“啪啪”响,有时为了一步棋,能争得面红耳赤,可转头又笑着一起喝茶。

王婆婆喜欢编草绳,她编得慢,却编得仔细,每根草绳都又匀又结实。阿禾说:“婆婆,您编的草绳,织坊最喜欢了,说捆锦缎不容易断。”王婆婆听了,编得更起劲了,每天都能编个两三根,攒够一定数量,阿禾就拿去织坊卖,回来把钱一分不少地交给她。王婆婆把钱用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衣袋里,说要等孙子回来,给孙子买块好布料做衣裳。

中午吃饭的时候,屋里最热闹。老人们围坐在方桌旁,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说的都是家里的事、村里的事。张阿伯会说儿子跟着商队去西域的事,说商队遇到了西域的商人,买了好多香料和葡萄种子;赵爷爷会说年轻时种地的事,说以前没有新粮种,一亩地才收几百斤,现在有了新粮种,一亩地能收上千斤;王婆婆会说孙子在织坊的事,说孙子学会了织楚锦,还得了织坊掌柜的夸奖。

下午,村里识字的孩子们就来了。为首的是老支书的孙子小石头,才十岁,却认得不少字。他拿着郡里送来的报纸,坐在凉棚下的石凳上,给老人们读报。“各位爷爷奶奶,今天的报纸上说,朝廷要在全国推广楚地的农耕技术,还要修更多的驰道,方便商队通行……”小石头的声音清亮,老人们听得认真,时不时还问几句。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