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第1252集:赵郡的防疫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青艾渡赵郡

暮春的雨,缠缠绵绵下了半月,把赵郡的土路泡得发黏。杜仲背着半旧的药箱,鞋帮上沾着厚厚的泥,一路从赵郡治所往楚地赶,额头上的汗混着雨珠往下淌,洇湿了怀里紧攥的急信。

信是用粗糙的麻纸写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慌乱:“城西李村三日之内添了七例腹泻病人,上吐下泻,浑身发热,怕是疫病……郡里医工就我一个,实在没辙,求素问先生速来援!”

他赶得急,连蓑衣都没顾上穿,到楚地医点时,衣服湿得能拧出水。刚进院门,就看见素问正蹲在药圃里翻晒艾草,青灰色的布裙沾了点泥土,却丝毫不显狼狈。

“素问先生!”杜仲声音发颤,几步冲过去,急得话都说不连贯,“赵郡……赵郡出事了,腹泻病人,好多,怕是疫病!”

素问闻声抬头,见他这副模样,立刻放下手里的竹耙,接过他递来的急信。她指尖划过麻纸上歪斜的字,眉头微蹙,随即起身:“阿禾,去把《四时防疫手册》取来,再备上预防汤药的药材——柴胡、茯苓、甘草各三斤,还有石灰和皂角,多带些。”

院角正帮着切药的阿禾应了声,手脚麻利地收拾东西。她梳着双丫髻,发梢别着朵晒干的雏菊,动作快得像阵风:“先生,要不要带上陶罐?楚地医工说,用陶罐沉淀井水能看脏东西。”

“想得周到,带上。”素问点头,又转向跟来的两名楚地医工,“李工、王工,咱们路上先拟方案,到了赵郡分三步走:一查水源,二施预防,三隔病患。”

不多时,四人带着行囊上了马车。车轮碾过湿滑的土路,发出“吱呀”的声响。素问坐在车里,就着摇晃的烛火,在竹简上写防疫方案,笔尖划过竹片,沙沙作响:“赵郡多低洼地,雨季积水易污水源,先查各村水井位置,离牲畜栏近的必须移。预防汤药按楚地的方子,加些干姜,赵郡雨凉,驱寒更管用。隔离点选在村外干燥处,用艾草熏过,避免交叉感染。”

李工凑过来看,指着竹简上的“移井”二字:“先生,村民会不会不愿意?老辈的井,多是祖上传的,怕他们觉得动了风水。”

“得让他们看见井水脏。”素问放下笔,从行囊里摸出两个陶罐,“到时候舀井水和干净山泉,静置半个时辰,对比给他们看,事实最有说服力。”

阿禾坐在一旁,手里编着草绳,忽然眼睛一亮:“先生,我编个口诀吧,像楚地那样,村民好记。比如‘井水远猪圈,洗手用皂角’,后面再加点啥?”

素问笑了笑:“熏艾防病害,健康跑不了。这样既好记,又把关键的事说了。”

阿禾立刻念了两遍,拍着手:“就这么定!到时候教给赵郡的妇人,她们肯定爱学。”

马车走了两天一夜,终于在第三日清晨到了赵郡李村。刚进村口,就闻见一股淡淡的腥气,路两旁的排水沟里,积着浑浊的雨水,偶尔能看见几只死鸡漂在上面。几个村民蹲在自家门口,脸色蜡黄,捂着肚子,看见马车过来,都抬起头,眼里满是期待。

杜仲领着他们往村里走,指着不远处的一口井:“先生你看,这就是李村的主井,离西边的猪圈不到十步,前几天下大雨,猪圈的污水都流到井边了。”

素问走过去,蹲在井边,舀了半罐井水。水刚倒进罐里,还看不出异样,可静置了一炷香的功夫,罐底就沉了一层细密的褐色杂质。她又让阿禾去村后舀了罐山泉,山泉清澈见底,半点杂质没有。

“乡亲们,都来看看!”阿禾捧着两个陶罐,在村口大声喊。村民们陆续围过来,老村长拄着拐杖,也慢慢走过来,皱着眉问:“素问先生,这是咋了?”

“老村长,您看。”素问指着装井水的陶罐,“井离猪圈近,猪粪里的病菌渗进井里,大家喝了这水,就会拉肚子、发热。不是什么邪气,是水不干净。”

人群里传来一阵议论,一个穿着蓝布衫的妇人——王大娘,往前站了站,语气带着点固执:“这井是俺们村老辈传下来的,都用了几十年了,以前也没出这事啊!动了井,万一招灾咋办?”

“大娘,以前没出事,是因为没连着下这么久的雨。”素问耐心解释,又指了指几个脸色蜡黄的村民,“李大哥家的小明,张婶的孙儿,是不是都喝这井的水?他们都病了,要是水干净,咋会一起拉肚子?”

王大娘愣了愣,看向旁边的李大叔。李大叔红着眼眶,点点头:“小明从三天前喝了井水,当天晚上就开始拉,现在人都快没力气了。”

“您要是不信,咱再试一次。”素问又舀了罐井水,“今天把井移到东边高坡上,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